在《诗经》里等你张志军 有句话说得好:“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对于相爱着的青年男女来说,这是一种痴情,更是一种自信。对于那些栖身在沟畔、道边的山花野草来说,则是一种率性,一种自在,更是一种千年万年的坚守与忠贞。该绿则绿,该美则美,谁奈我何? 而到了《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株蔓草,几丛飞蓬,都各自摇曳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天空。本来普通不过的芦苇、杨柳也被赋予了美的象征意义,从此风姿绰约,气象万端了。诗歌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也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情感宣泄。我国古代先民在生存、生活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鸟兽草木”常常成为他们起兴吟咏的素材。《诗经》里就“次提到动物,次提到植物,次提到自然现象”,仅涉及到的植物就达多种。虽然《诗经》收集的先秦时期“十五国风”并未包含坝上地区的歌谣,但坝上高原却随处都能发现作为《诗经》意象的植物身影。究竟有哪些我们熟识的野花野草成为了古人吟咏的对象?它们在《诗经》里有着怎样的曼妙袅娜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诗经》,会平添出别样的意趣,也唤醒我们潜藏在心底的绵绵乡愁。 芣苢:车前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这首诗描写的是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细致入微,情景宛然。其中妇女所采的“芣苢”(音如符乙),就是坝上常见的车前草。车前草,又名五根草、车轮菜、田灌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地。根茎短缩肥厚,叶片平滑,广卵形,边缘波状,间有不明显钝齿,叶片常与叶柄等长。株身中央抽生穗状花序,结椭圆形蒴果。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痰、止泻的功效。果实、全草皆可入药。古人认为,“车前宜怀妊也”。我们小的时候叫这种野菜为“车钱钱”,剜猪菜从来少不了它。 卷耳:苍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这首诗表达的是采摘“卷耳”的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设想他归途中的种种困顿,以寄离思。语言优美自然,篇章结构匠心独运。一般认为,诗中的“卷耳”即苍耳。苍耳,又名苍浪子、刺八裸、菜耳、地葵、苍耳子等,坝上人称之为“刺儿苗”。果实似枣核略大,上有钩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路边、沟旁、草地、灌木丛中,顶梢部分的嫩叶、嫩苗可食用。其籽多刺,很容易被羊携带四处传播,所以也得名“羊负来”。儿时上学,常有淘气的男同学将苍耳子弹射,黏到女同学的辫子上取乐。 荼:苦菜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谷风》)本诗描写一个遭到丈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命运,以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喜新厌旧、背信弃义的男子的怨恨,同时也表示内心一种惋惜。“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一句,以荼的“苦”与荠的“甘”相对比,衬托了新旧生活的巨大反差。诗中的“荼”(音如图)即指苦菜。苦菜,泛指菊科苦苣属的一些野生种和栽培种,也包括苦荬菜属的一些野生种,主要有苣荬菜、苦苣菜、曲曲菜等,坝上多指甜苣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乳汁,常生长于田野中、地埂上,味苦。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是城乡居民最喜食的野菜之一,可蘸酱生食、和面蒸食,也可做馅。有人用陶罐沤制后,可四季食用。儿时,我们常采回家洗净了凉拌,或者与山药丝掺和起来擀囤囤。 莱:灰菜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小雅·南山有台》)此诗为周代贵族宴飨宾客的通用乐歌,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象征国家拥有文治武功、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诗中的“莱”即指坝上人所说的灰菜。灰菜,又名藜、灰苋菜、灰灰莱等,一年生草本,多生长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全草和种子入药,性甘,平,具清热、利湿、降压、止痛、杀虫、止泻功效,多外用,治疗疮肿毒,疥廯。幼苗和嫩茎叶可食,味道鲜美,口感柔嫩,营养丰富。儿时,灰菜是坝上主要的猪草。现在,有不少人将灰菜用沸水焯后,炒食、凉拌、做馅或做汤。 蓷:益母草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王风·中谷有蓷》)该诗描写灾害年间一位遭受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女子的悲伤和哀怨。诗中的“蓷”(音如推)即指益母草。益母草,又名坤草、四棱草、九重楼、云母草等,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多生长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处。茎四棱形,在叶腋中集成轮伞花序。其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生用或熬膏用。味辛、苦,微寒,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良药。我们小时候称它为“酒盅盅花”,常常摘下粉红的小花送到嘴里吸吮,微甜,略带酒香。 苹:艾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该诗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中的“苹”即指我们常见的艾草。艾草,又名艾、艾蒿、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艾草特殊的香味具有驱除蚊虫的功效,每至端午之际,坝上人把艾草插于门眉,用以驱蚊虫,辟邪气。 杞:枸杞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小雅·湛露》)《湛露》描写周天子设宴招待朝见的诸侯,表达一种接遇礼遇。诗以露不遇太阳不干,兴不醉无归之意,杞棘有露而草已无露表明天将欲晓。但臣守礼节,尽管天子言不醉不归,但这种宴会不过是一种礼节的陈设,所以“君通情务尽醉,臣守官,务遵礼。”(王质《诗总闻》)诗中的“杞”即指枸杞。枸杞,茄科枸杞属灌木,多生于原野及山野阳坡。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子性甘,平,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枸杞抗风沙、耐盐碱,可用作园林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水土保持的灌木等,近年坝上多有种植。枸杞子的养生作用日益为大众所重视。 谖草:萱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卫风·伯兮》)此诗是一篇妻子思念从军丈夫的诗作,既表达了对丈夫“为王前驱”的骄傲,也流露出盼夫归家却一次次落空的痛苦,此诗被认为是思妇诗的发端。诗中的“谖草”(谖,音如宣)即指萱草,俗称黄花。萱草,又称忘忧草、宜男草等,食用品种黄花萱草加工后称黄花菜、金针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橙黄,花柄长,花型呈喇叭状。叶、根、花入药,性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等功效。古时游子远行时,常于北堂种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忘却烦忧,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的“母亲花”,历代多有吟咏。萱草品种繁多,是重要的观赏花卉,今坝上的公园、绿地、道旁多种植矮化品种,叶宽大而青绿,花期较长,为人喜爱。 莠:狗尾草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齐风·甫田》)此诗描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诗中的“莠”即指狗尾草。狗尾草,又称狗尾巴草,坝上人称谷莠子、毛莠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形似狗尾,多生于麦田、谷田、山药地,为常见的杂草,发生严重时,与作物争夺水肥光照,造成作物减产。其秆、叶可作饲料,全草加水煮沸,滤出液可喷杀菜虫。地上全草和穗入药,性甘、淡,平,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儿时,狗尾草是我们拔回家喂兔子的主要饲草。 捧读一部《诗经》,思绪游移于无羁的淖边、水岸、山野、阡陌,杨柳春风,纤草弄姿,雎鸠关关,燕燕于飞,硕人俣俣,淑女窈窕。“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里还有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草木葳蕤,又有多少古老而年轻的真情美好呢?带着诗与远方等你。你,会来吗? 作者简介:张志军,男,河北省尚义县人,机关公务员,业余时间以诗书为乐。有诗文见于《党建》《当代人》《贵州民族报》《燕赵诗刊》《新诗大观》《长城文艺》《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等。 鸳鸯河畔属原创文学平台,欢迎文学爱好者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北京最好白癜风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