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古玉为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华,工玉结合,谓之玉器。器有大小美丑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别。八千年浩瀚历史,九万里广阔天地,华夏子孙,千秋万代,无不与玉息息相关,故有“玉魂”之说也。

玉有灵性,非附会也。玉质温润,触之如婴儿肌肤,瞬间引起人的共鸣;玉色和畅,观之如静雅美人,顿时令人血脉喷张;玉声悦耳,听之如天籁之音,立即让你浑身舒畅。此等天赐神物,与人竟是如此和谐合拍,能不让人在把玩之余概叹其通灵神授矣。

玉为王,白玉为皇,反映的是人性贪婪。玉生自然,本无王民之别。之所以为王所用,是因为王权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独揽享用。又因玉石资源匮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难,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为王器,是物权支配之结果也。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实则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种类之别,岂能知晓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类文化之载体。人是主动附加,玉是被动接受。故所谓“玉文化”,其实与玉无关。文化是人类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反映。

玉选人,实属偶然;人选玉,则为必然。人生于世,孤独至极。茫茫宇宙,独我人类生于地球,无奈之下,只得与自然为友。名为和谐相处,实则为自己寻找慰籍。故玉与人结缘乃人类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玉用于巫,是对神的敬畏;玉用于王,是王权淫威的结果。古人刻符求神,后人谓巫玉;古人赋型于礼,后人谓礼玉。可见,玉的称谓因用途而变也。

喜字玉佩

明代

直径5.7、厚1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中间镂雕转心“喜”字,边饰卷叶纹。下有一横穿,系悬挂佩戴之用。

双龙纹喜字玉佩

明代

长5.2、宽6、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黄色,一面土沁较重。透雕双龙拱珠纹,对称双龙盘曲而下,托起“喜”字圆珠,寓“祥瑞吉庆”之意。龙身饰勾云纹,边廓起阳线。

兽纹玉佩

明代

长9.8、宽2.6、厚0.6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弧形扁平体,双面雕琢,纹饰一致。两端雕龙首,嘴微张,菱形眼,角略凸。身饰卷云纹,中部上下各一个穿孔。此器为阴刻浅浮雕,雕法简练,造型古朴。

龙纹玉带饰

明代

直径4.4~5.4厘米、厚1.6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汉白玉质,色稍黄。表面浮雕一屈体俯卧的龙,龙角高跷后扬,圆目突出;上唇向上翻卷,獠牙外露;自首至尾部有一条阴线,表示龙脊;四肢随意张开,尾部分歧向外翻。

松鼠纹玉佩

明代

高8.8、宽6.4、厚1.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斑,多绺。器作心形,浅雕树叶,叶间爬一松鼠,根部有孔可系佩。

鸭莲纹玉饰

明代

长5.5、宽4、厚1.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灰色沁。方形,四周弧边,中部雕琢一只戏水鸭,昂首,张嘴,圈眼,长颈,尾上翘。阴线勾饰鸭纹、密集波浪纹。左上端镂雕荷花莲蓬,花枝交错,形态各异,背部外廓四周平面窄边,中部凹下无纹。

桃形玉佩

明代

高6、宽5.7、厚2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器作桃形,上端雕有缠枝花果、荷花,并有小孔可系佩。

荷花形玉佩

明代

高6.3、宽5.5、厚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圆雕荷花,其上的枝叶、莲蓬、花瓣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果实形玉佩(3件)

明代

左:高7.2、宽3.8、厚2厘米

中:高6.4、宽2.9、厚1.5厘米

右:高5.9、宽3.3、厚1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左:玉质白玉,细腻温润。器呈长扁豆形,上面浮雕缠枝花叶,下面有一蝙蝠,边缘有细齿纹。中:玉质白色。圆雕豌豆荚,上有两孔可系佩,豆荚上三颗豆粒凸现。右:玉质青白色。圆雕两个相叠的茄子及枝叶,形象生动。

灵芝纹玉佩

明代

高3.3、宽6.2、厚1.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大片褐斑。镂雕两片灵芝,上伏卧一蝙蝠。

鹘攫鹅纹玉饰

明代

长5.5、宽3.3、厚1.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器体呈月牙形。正面在月牙形边框内,透雕一大雁俯身冲向一片芦苇丛,而一凶猛的鹘(海东青)正啄在大雁头部。背部边缘一侧阴刻“大明宣德年制”款,另一侧有“御用监造”款。春水玉取材于辽契丹贵族每年春天到郊外以海东青鹘攫捕大雁或天鹅的活动,金时称“春水”。这一玉器题材在辽金元时期非常盛行。明前期还有仿制,以后逐渐衰落。御用监为明代宫廷服务机构十二监中的一个,主要管理着官方玉作。这件玉器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同时刻有制玉场所和年款的玉器。

折枝花形玉佩

明代

长8、宽3.5、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微发黄。此器采用透雕工艺,雕一折枝花卉,三朵盛开的玉兰花,花瓣卷曲,形态各异。同时采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花瓣和叶茎,生动丰满,简练紧凑。在佩的上方分别钻有三个小孔,可供系佩。

双凤纹牡丹形玉饰

明代

长7.8、宽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单面双层透雕。外形似牡丹的花冠,常镶嵌于金银头饰上。廓内透雕一对凤鸟,两凤间琢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周围饰花蕾枝叶。底层衬以枝叶纹,使器物颇具层次感。

观音形玉饰

明代

高3.9、宽3.1、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纯净。扁平体。观音头戴宝冠,细眼,长鼻,小嘴,宽袖长裾,双手结禅宝印,坐于莲花座上。阴线勾饰束丝衣褶纹,花瓣纹。左边镂雕喜鹊花叶相伴,右边镂雕童子身着飘带相陪。

仕女花卉纹玉饰

明代

高5.9、宽4.4、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莹润柔和,留有玉皮。主体外框为八角形,扁平体,双面透雕,图案一致,中部一仕女身披飘带,站立前视,左右背衬“十”字形网状,伴有灵芝花卉。外廓顶部镂雕圆形环,中部为棱形,环外缠枝反卷,灵芝左右对称。

双鹅荷叶纹玉佩

明代

长5.3、宽4、厚0.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有鸡骨白沁。扁体长方形,双面透雕。一只天鹅展翅下俯,一只坐卧回首,鹅首相对。四周为荷叶、荷花相围,显得繁复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纹饰精美生动,图案两面对称。

莲鹭纹玉饰

明代

长9.5、宽7.1、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纯净。器为薄状,四瓣海棠花状窄边框,其内透雕出莲叶交错、花、藕相间的荷塘,几只白鹭或低头觅食、或回首顾盼、或静静伫立、或展翅高飞;画面构图饱满,动静结合,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也可作为镶嵌饰。边框上端中央有一小圆穿,应为佩挂时穿系用孔。

仙人乘槎玉饰

明代

直径6.4、厚1.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染色。整器在一圆形环托上镂雕、高浮雕纹饰。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一仙人乘坐在龙首树干上,四周祥云、花枝环绕,并以十字窗棂纹为锦地。槎本为木筏的别称,“仙人乘槎”源于西汉张骞在云涛烟浪中乘木槎上达天际的神话故事,“仙人乘槎图”是明清时期工艺雕刻中常用的题材。

婴戏纹玉佩

明代

直径5.3、厚0.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片状,双面透雕相同纹饰,童子大头肥身,一手握桃,一手攀花枝,憨态可掬,周围缠绕花枝。

独占鳌头玉饰

明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直径7.8厘米

玉质晶莹洁白。玉饰呈圆形,透雕纹饰,玲珑剔透。所雕主题纹饰为:一身穿官服之人右手持毛笔,左手拿笏板,喜笑颜开站立于巨鳌之前。巨螯翻动跳跃,穿梭于海水、流云、卷草之间,其寓意为“独占鳌头”。古时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发榜后,赞礼官将带状元和榜眼到殿堂前,状元要站在榜眼之前,进立于陛石之上,石正中雕有升龙和巨鳌,意味着状元可以“独占鳌头”。

双螭纹璧形玉饰

明代

长8.4、宽6.8、厚0.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光泽莹润有絮斑。造型为双螭和璧组合而成,是摹仿汉代出廓璧并加以发展而来。器中心为一玉璧,璧正面凸起,光素,碾磨精细,另一面饰乳钉纹。璧两侧透雕两只蟠螭,螭体弯曲盘绕在璧周围,圆头圆脑,五官压在脸部下方,身躯修长,四肢上下翻腾,尾部成多枝分开,翻卷自如,腰部尤细,肩胛、胯骨处略显肥胖。器身以斜格纹及短阴线进行装饰。整体线条柔和、对称和谐,独具匠心,极富装饰效果。

松鼠葡萄纹玉饰

明代

长5.6、宽4.3、厚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细密光洁。菱花形,正凸内凹状。镂雕松鼠举首吃葡萄,形态自然有趣。葡萄、枝叶、藤茎缠绕四周,枝繁叶茂,疏密有致。精雕细琢,生动活泼。

天鹅穿莲纹玉饰

明代

长6.6、宽5.3、厚1.3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椭圆形,正面弧凸,通体以镂空加饰阴线纹雕成一只天鹅躲藏在荷叶丛中,造型生动,琢制精细。在椭圆形环内,天鹅穿花飞翔,象征在莲花池塘中飞行穿越。天鹅穿花是仿元代玉雕图案中常见的“春水玉”题材。“春水玉”在元代十分流行,并影响到后世明清两代。明代的“春水玉”作品与金、元相比有所不同,首先金元时代天鹅之羽多为细长的阴刻直线或有一二道横线,鳞状羽不多,鹅首细长。明代鹅首粗短,且多不雕鹘鹰。

雁穿莲纹玉饰

明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长径7厘米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纹饰主题为“春水”图,雕一大雁欲藏身于荷叶之中,以躲避海东青的袭击。海东青又名鹰鹘、吐鹘鹰,形体不大,但勇猛机敏,常被驯养为捕猎雁、鹅等类之用。

雁莲纹玉饰

明代

长5.6、宽5、厚1.3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馆

玉质白色,半透明。椭圆形窄边框,玉饰表面凸起,画面主要由大雁与荷花、水草构成。一侧,荷花、莲蓬高低错落;中央一只大雁在水草间嬉戏,雁首下探,颈部与水草缠绕在一起,羽翅微展,尾部上翘,双足微屈,雁掌收缩。构图饱满,情趣盎然。

麒麟纹玉饰

明代

长5.9、宽5.4、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为椭圆形,并以椭圆形环为底边,正面微凸,多层镂雕出花朵、果实、麒麟纹。花叶为齿状边缘、内凹,叶脉清晰,圆粒状果实点缀其间,同时一只麒麟昂首卧于花丛之中,麒麟头顶有角,三角形眼,长嘴上翘,肩有火焰纹,斜格纹表示鳞甲,尾上卷,温顺而吉祥。通体来看,刀工较粗,琢磨不精,孔洞处未修整。

花鸟纹玉饰

明代

长5.5、宽4.8、厚0.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器为椭圆形,镂空雕琢出花朵、枝叶、花蕾,布局整齐,叶脉清晰,一只凤鸟落于花枝之上,回头而望,圆眼尖喙,双股长尾内卷,单阴线纹表示丰满的羽毛。此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器物表面呈现一种玻璃光泽。

雁穿莲纹玉嵌饰

明代

长9.1、宽8.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局部有绺斑。器呈椭圆形,透雕而成。中心一只大雁穿梭于花丛中,其左翅向上,右翅下翻,尾部翘起,长颈舒展成弧形,似作俯冲飞行状,四周荷叶翻卷,荷花盛开,花叶相互交缠,溪水微起波澜。此器背部掏空镶木托,应为镶嵌之物。

鹘攫鹅纹玉饰

明代

长8.8、宽7、厚1.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椭圆形透雕。取材于辽金时期的“春水”题材,表现了海东青猎取大雁的场面。画面中大雁慌不择路,颈项被荷草缠绕,上方一只海东青回首寻觅。

大雁穿莲纹玉饰

明代

直径8.3、厚1.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画面中的大雁藏于莲花丛中,张口展翅。源于表现少数民族狩猎生活的“春水”题材。整体采用了镂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技法,其风格粗犷又不失细腻。

双鸟纹玉饰

明代

长8.1、宽7.5、厚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光洁细密,留皮巧做。椭圆形,弧形体,框内透雕双鸟立于树干之上,一鸟昂首远视,一鸟低头啄食,阴线勾圆眼,翅膀为棱形密集短阴线,翅尾为阴长线,清晰整齐。神态各异,自然活泼。下端透雕花草纹饰,衬托双鸟戏耍。

福寿纹玉饰

明代

长5.7、宽4.6、厚0.4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器呈长方形,多层透雕。边框为竹节形,中部镂雕一篆体“寿”字,周边饰以串枝梅花与竹叶,右下角有蝙蝠。“寿”字形体工整端庄,花枝由内向外斜出,枝叶翻转交搭,字的笔画、花瓣和竹叶的表面打洼,蝙蝠展翅飞翔,竹节连接处隐起并以阴线勾勒。正面碾磨抛光精细,背部平光。

双鹤纹玉饰

明代

长5.4、宽3.9、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无瑕。器体为长方形,外缘以联珠纹作边框,珠面下凹,玻璃光泽较强。中心画面采用双层透雕的技法,镂刻了两只翩翩飞舞的仙鹤,动感十足。两只仙鹤两头相对,长嘴相连,鹤身上的羽毛用细的阴刻线表示。地纹则以明代常见的花草纹为装饰。这类玉饰原本为玉带的组件,散失后可改用作佩饰或嵌饰。

双鹤纹玉饰

明代

长6厘米,宽4.5厘米,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器呈扁平长方形状。边框饰联珠纹。内剔地浮雕双鹤,左侧一鹤羽翅立,低头回首转向右侧鹤;右侧一鹤仰首,长嘴上翘,展翅欲飞。鹤身上的羽毛用阴刻线装饰。地纹琢成卷草纹。

凤鸟纹玉饰

明代

长6.7、宽5.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呈长方形,联珠纹边框,珠面向里打洼。单面以多屋透雕技法雕琢,主纹镂雕一凤鸟,凤鸟作回首状,一爪前伸,尾羽及双翼以长、短阴刻线刻划。地纹雕琢花果纹。抛光好,背面平无孔。

龙衔灵芝纹玉饰

明代

长6.2、宽5.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呈长方形,联珠纹边框,珠面向里打凹。单面透雕一升龙,龙无麟,四肢张开,身体卷曲,穿于灵芝、卷草之中,口衔一株灵芝。正面抛光好,背面平素。

龙纹玉饰

明代

长8.6、宽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采用明代常见的多层镂雕技法,下层镂雕云纹,上层雕一升一降两条龙。龙长吻,猪鼻,山形眉,毛发向上,一龙身阴刻网状鳞,一龙无鳞,龙爪四趾作车轮状,秃尾。二龙之间圆珠上钻有两孔,原应缀有宝石一类的饰物。主题纹饰的四周围以联珠纹,珠面向里打洼,抛光度好。背面平素。

龙纹玉饰

明代

长9.2、宽7.3、高1.2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纯净润洁。作扁椭圆形,正面弧凸,周边饰24联珠。中间镂雕一龙穿行于宝相花之间,龙首侧向,瞠目张口,角上仰,身翻转,尾分叉卷曲,足爪飞舞,充满力度感。龙身琢磨平滑,抛光莹润。单面工,背面平素无纹饰,仅留有穿缀的小孔。

牡丹纹玉饰

明代

长8.5、宽3.7、厚0.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委角长方形,边为联珠纹,中间镂雕缠枝牡丹。

螭纹玉饰

明代

长径5.5、短径4.9、厚1.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玉饰呈椭圆形,双层透雕。外缘一周联珠纹,内有一螭攀援匍匐。螭龙昂首,平吻翘鼻,圆目竖眉,内卷云式耳,头顶须发后飘。螭身细长灵动,前腿弯势柔软,后腿一屈一伸,四腿的关节处饰卷云纹,在弯曲的体上刻一道表示脊椎,小腿胫边沿到足掌刻细阴刻短线,尾向上卷曲,其间布满串枝花。

文创大师:中国古玉设计镶嵌第一品牌

古玉镶嵌、文创设计、数字文物、非遗传承

联系文创大师客服(客服--)

赞赏

长按







































鐧芥椋?
娌荤櫧鐧滈鐨勬柟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