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别名: 鬼钗草、鬼黄花 山东老鸦草、婆婆针 鬼骨针、盲肠草等 植物识别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中药识别 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鬼针草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野草,我国民间常用鬼针草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生于海拔50-米的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国内外均有分布。为我国民间常用草药。现代药理证明,鬼针草含黄酮甙、皂甙、鞣质、多元酚、香豆素、苦味素、碘、胆碱、氨基酸、维生素等成份,对调节人体血压具有良好的功效。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采集加工: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味苦,平,无毒;归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常用附方 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疟疾:鲜鬼针草八至十二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闽东本草》) ②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毫升,煎至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⑤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 ⑥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 ⑦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州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