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座陈旧的水磨房,镌刻着一幕幕令人难忘的过往,思绪飞扬中,情感在此凝结。兴许,我们所能忆起的,不单是水磨房,还有深深的怀恋。

前不久,我到甘肃渭源,无意中在会川、杨庄等地看到了几座水磨房,顿时心潮澎湃,不禁回想起童年在乡村度过的那些诗意的生活。后来在临洮,又获悉该地历史上水磨兴盛,曾有过近千盘水磨的记载。但是当我提出踏访时,却已无人能说出该地何处还有水磨房遗存。

1

水磨的构造与应用

“水磨房”又称“水磨坊”,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是无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北宋文学家王禹称描写磨面人家的诗句——“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逐渐演变为水磨坊的专用对联,成为田园诗中流传千年的主题。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上游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临近水磨房处水流加急,靠渠水为动力,带动木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水磨房建房的首要条件是在河渠上要有“磨窠”,就是水源高、落差大、有退水去路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水力资源、水势高低决定磨窠,选定后在上游先修筑河堤,抬高水位。每座水磨房面积在10~30平方米,石条为基,木板为墙,盖瓦覆顶,下装磨轮,内备石磨。

磨房内安置磨盘,亦称磨扇,共有上下两扇,直径2~2.5米,上扇比下扇厚1~2倍,磨盘以石质坚硬耐磨不易发烧的优质石料凿成。民间习惯上把流水称作“青龙”,把石头称作“白虎”,以示敬畏。两盘磨扇的吻合面,錾凿出一定走向的沟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沿周边等距离地凿开4个孔,以供用麻绳拴住从梁上提住并固定上扇。各绳间插一撬棍,取“四大金刚”之意,以便调节上扇的高低和水平。上扇中间凿一圆孔,供注斗里的磨物由此流入两磨扇之间。下扇底部用一个“丫”形巨木墩亦称“磨老鼠”者固定,水平镶在一根四方柱体磨轴的“水柱”上。水柱下接圆木轴,轴下端木轮上的齿与磨轮上的齿交叉相接。

磨轮形如牛车轮,常用比较坚硬柔韧浸入水中不易腐烂的榆木、柳木做成,直径3米左右。用36根辐条(取“三十六天罡”之意),连接柱体的大小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外横钉了72片“水瓦”(取“七十二地煞”之意),匀称平衡,错落有致。轴下安一铸铁圆窝,置于用铸铁做成的“鹿角”上,其余角固定在原木墩上,埋在水中。渠口斜置水槽,上端与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轮之上,以渠水之力能最大限度冲动磨轮为佳。水槽上口设闸板,另在上游数米处设退水坝。磨房前面的水渠上横放一至两根巨木或木板,便于人们往来行走,调整水流,维修水磨。

磨面时堵住退水坝,提起磨槽闸板,激流下泄,冲动磨轮,牵动磨盘下扇旋转。磨毕,放下槽闸,提起泄水闸,水即外流,磨亦停转。

2

水磨的历史

据介绍,水轮使水的势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做功,它的诞生是水进入应用领域的关键环节。人类要使水力转换成机械能,必须通过圆形轮子亦称“水轮”的机械装置来转换。那么水磨就是一种利用水流转动“水轮”作动力的水力机械。最早的水力机械是利用水的重力做功的,直到出现利用水的动能冲击轮子运动,水力才得以全面应用。

东汉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在《桓子新论》中最早用文字记载了人类对水力的应用:“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牛、马及役水而舂。”列举了两种令杵舂运动的动力:畜力和水力。

西晋建都洛阳后,在黄河支流谷水建有千金堰,这是都水使者陈协主持重修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千金堰在洛阳西北的十三里桥,引谷水入渠,

因渠道上水碓越设越多,后来成为洛阳粮食加工基地。

《南齐书·祖冲之传》中记载祖冲之“于乐游苑牗在建康,即南京牍造水碓磨,世祖亲自临视”。这是关于水磨应用比较明确的记载。说明水磨自汉代以来就已经诞生,并成为水力应用发展的标志,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量推广应用,颇具规模,此时多功能水磨机械也已经诞生成型。可见中国对水力的利用,最晚始于东汉初年,即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隋及唐前期水磨、水碾的主要拥有者是皇室、豪门世家和寺庙。

北宋朝廷对民间兴建水磨予以经济支持,使水力应用在达到了空前普及,昔日为皇室及权贵所拥有的水磨,此时才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宋元时大规模的水磨或水碾已大量涌现,由百姓独立经营的水磨、水碾已不在少数。而由地方政府或乡绅集资建设的水磨房常常成为地方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元代以后对水磨才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

4

曾经兴盛的洮渭水磨

洮河流域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休养生息,他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灿烂的文明,而且这里自古林草茂盛、雨水丰沛,山涧河谷小溪遍布,流水潺潺,这为水磨的大量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洮河流域也是我国最早使用水磨的区域之一。

据渭源县县志办杨晓冰介绍,渭源的渭河和漫坝河等流域的某些地段,可以直接引河水入农田进行灌溉。

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多建有水磨。他说现定西市所辖县区,史载渭源在康熙年间有水磨75轮,至近代已达多轮。乾隆年间狄道(今临洮)有水磨轮,岷县境内水磨也比较普遍。当时仅临洮一地水磨数量已达近千轮,足见其时水磨之盛。

据《三国志·张既传》记载,洮河流域水磨的推广应用,与三国时任雍州刺吏的张既引进水碓有关。水碓的引进推广为后来水磨的兴建使用打下了基础。据摄影家陈维山研究,洮河流域水磨的发明年代,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古老的水磨房,不仅是依水就势、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也赋予了乡村以灵性和生命。

北宋著名文学家、监察御史张舜民,曾任陇右提刑官,在岷州(今甘肃岷县)任职期间即兴挥毫写有《水磨赋》,颇有气势。其中写道:“覆厦屋之沉沉,洒长溪之沸沸。徒观夫老鸦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置,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砺砺。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翻冰析……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作者于俯仰之间,纵横捭阖,追本溯源,为水磨赋予了独特的人生感悟。从洮渭水磨曾经的兴盛和该赋透露的信息,可看出历史上水磨在中国农耕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4

正在消失的景色与记忆

在农耕社会,由于农户居住分散,社会协作程度低,作为当时最佳的活动和交流场所,水磨房自然成为村子里最为兴旺之地。

农户们赶着牲口驮着麦子青稞豆子玉米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一边等待磨面,一边谈论农事,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而此时水磨房便成了孕育民间文学的沃土,高亢激越缠绵深情的“花儿”,根植民间蕴含哲理的歌谣,情深味长乡土浓郁的故事,都在这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庄稼的清香里飘荡开去,和着潺潺的水声,滋润和充实着先民们的精神家园。

在陈维山的摄影集中,有趣地提到了一首著名的“花儿”:“黑风(哈)刮的者磨盘子旋,青龙(哈)白虎的叫唤;宁叫他皇帝的江山乱,绝不叫我俩的路断。”“花儿”中以“磨盘子”和“青龙白虎”并列比兴,把生死不渝的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义薄云天,荡气回肠。同时这首“花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水磨房的壮美气势,以及在人们内心中的诗意情怀。

水磨房是一幅水碧山清、逐水而立、充满生机的生活画面。它蕴涵着古朴的情调,更浸透着山水相依的幽雅情致。它不仅是在山水交融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且也是融民俗之纯、汇自然之朴的重要标志。

在乡村的记忆中,与水磨房有关的还有油坊、在水流大且平稳河段的船磨、青藏高原上的水转经轮。我在洮渭踏访期间,没有寻到油坊和船磨的丝毫痕迹,据说已绝迹多年。偶尔一见的古老的水磨房,其田园牧歌式的美丽背后,也只能感受到淡淡的忧伤。

直到上世纪中叶,由于电力磨面机的逐渐普及,水磨房陆续完成了其沉重的使命,功成身退。水磨、油坊、“二牛抬杠”,这些昔日常见的乡村景色,现在已渐行渐远,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以令人伤感的速度,向着人类记忆的深处走去。

来源:粮油市场报

长按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