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泥林博物馆,便推开了大布苏历史的大门。轻轻的脚步,历史在这里沉睡了亿万年,时间的隧道,在这里被压缩到一步之遥。 站在泥林博物馆的化石展厅,看那些远古动物的化石,一阵阵远古之风迎面而来。第一个化石展厅里面陈列的是巨大的猛犸象化石。看到它,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展开无限的遐想…… 数万年前的大布苏的气候可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是晚更新世时代,也就是猛犸象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一方面,猛犸象身披几十厘米厚的长毛,抗击着冰川的严寒;一方面,它那巨大的身躯又需要大量的食物。这是一个矛盾,冰川是不长草的,只有冰缘地带才能长出草来。 我们现在的象只有两属,两种。分布于南亚和非洲。已灭绝的化石象类却有40个属,个种。分布于除澳洲和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 科学界对于象类化石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然而,象类最早的远祖,却是今年才发现的。年报道的发现于北非摩洛哥的磷灰象,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类,距今约六千万年。体重只有10——15公斤。我们最为了解的象类是始祖象,一百年前发现于非洲北部,生活在距今约三千至三千八百万年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仅有现代猪那样大,接下来是古乳齿象和始乳齿象,也是发现于非洲。 渐新世之后,象族繁荣昌盛的时代到来了。距今五百万年至两千四百万年是史上的中新世,象类的各主要类群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在中心是早期,化石象类已经可分为三大类群:恐象类、嵌齿象类、玛姆象类。而到中心是晚期,真象超科的四棱齿象、互棱齿象、剑齿象相继出现了。 真象可以说是象族演化史上的终极者,现在的亚洲象、非洲象和猛犸象就属于真象。亚洲象和非洲象现在还分别生活于亚洲和非洲,而猛犸象在四千年前才真正灭绝。 猛犸象是最富传奇色彩的真象,远古人类应给比我们更加了解猛犸象,因为猛犸象灭绝的时候,人类文明已经开始萌芽。在石器时代的壁画中,就有这种身披长毛的巨兽的形象。在西伯利亚和北美阿拉斯加的永冻土层中还曾发现冰冻的猛犸象尸体,它的体表覆盖着厚密的棕褐色长毛,胃里还保存着还未消化的最后晚餐——冻土地带的草本植物。往复不断的第四季冰期不但没有使猛犸象走向消亡,反而扩大了猛犸象的分布范围。广袤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到处都有猛犸象的足迹。然而,当第四季冰期于一万年前结束后,饱经严寒于饥饿考验的猛犸象却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不幸消亡了。也正应了今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而适者生存,说得更明白。 泥林博物馆保存的猛犸象化石,是两万年前生活在大布苏的猛犸象。那时的大布苏,在科学家做了孢粉化验后,得知是一片冰川、疏林、草原。那时的大布苏草原,是猛犸象理想的天堂,还是它们最终的墓地?这还要科学家去下这个结论。因为第四季冰期的变化,实在是翻云覆雨。 站在展厅里,我为象族的兴衰感叹。我们现在还有幸看到亚洲象和非洲象,这是两支幸存的象族遗子。虽然目前有的国家把大象当神灵一样的保护,然而人类的影响正加速它们踏上死亡之旅的路程,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只能像我们一样,站在博物馆里嗟叹象族的兴衰一样,为最后的大象而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