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诀百韵歌1、方笔练习,如▼2、沉实笔画练习,如▼3、轻灵笔画练习,如▼4、各种弧线练习,如▼5、笔画筋节搭接练习。如▼ 草书学习,在有针对性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不:一字不单练──草书连绵,不可一个字单独反复练写。 一复:一页可重复──少则一行行地重复练,多则一页页地重复练,让章法淹没笔法。 二姿:坐书悬肘,立书悬纸──不悬肘无以连写多字;立书时纸要粘挂在墙壁或垂直的黑板上,直立书写。 二宁:宁大勿小,宁少勿缺──大字优于小字,少练优于不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书不离笔。 三看:吃住行看帖──随时看帖,入脑入心,胸有成竹。 三铺:家办车铺纸──三个场合都摆好纸墨可随时书写(车上可以笔记本、软笔替代)。 四品:品划、品字、品行、品幅──对帖子要观察入微,又要有宏观视角。 四比:比己、比人、比形、比神──比自己,要有今是而昨非的进步;比他人要有尺短寸长的态度;力求神形兼备。 《草訣百韻歌》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草書歌訣,學草書的重要門徑,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最早見於北宋,偽託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 以歌訣形式,幫助記憶草書的結構,可能始於宋代,此《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可尋,但從南宋陳元靚所編的《事林廣記》續集卷第五文藝類〈草訣書法〉中所錄。采真子的引文,可知至少在北宋皇祐年中,《草訣百韻歌》已經盛行,惟以元明之後,迭有增損,以至今所傳的內容,當已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宜乎其不冠作者之名也。總之,作者決非晉朝的王羲之,起始者當是宋人,元明人迭有參與修改,然皆不廢其為重要的一本草書入門的教材。 至於書寫《草訣百韻歌》的韓道亨,其人生卒年不詳,據他自署此帖書於明萬曆41年,則應當生於明神宗萬曆初年左右。此書宗法二王,法度嚴謹,當是一位關心書法教育及精於草書的書家及學者。 二、《草訣百韻歌》的版本 《草訣百韻歌》的祖本今已不知其內容,但最有名的是北宋署名「采真子」者,他即曾就當時在市面上流傳「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的「草書訣」加以裁損,而成「一百韻」的草書歌訣,然其書現已不傳。(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五) 現所見最早的草訣刊本則為元刻《草書百韻訣》,此書共76韻字,但刻工並不精,掃版亦欠細微,殘斷和墨汙處亦在所多見,香港《書譜》雜誌,第21期至29期,曾載有硯父的箋注。 明神宗朱翊鈞在萬曆12年,曾將其所見到的三種有關草訣的本子彙刻起來,字數較多、內容較完備的,便叫《草訣百韻歌》(共韻0字),內容比較單薄的便叫《後韻草訣歌》(共37韻字)、《草訣續韻歌》(共42韻字),且親自寫序、跋。其後明萬曆20年,范文連奎館上石,刻有石刻本,名稱為《集古草訣》(中國書店年9月出版),萬曆41年韓道亨亦手書墨迹本,名稱亦叫《草訣百韻歌》(華正書局年3月出版,文物出版社年3月出版)。明清之際亦見許多不同版本,如至寶齊法帖中的《草訣歌》(山西教育出版社年9月出版)等。直至年4月書藝出版社亦出有「劉建余書楷、鐘克豪放大重排、譚興萍整理的《放大王羲之草訣歌》。然不管其屬何版本,各本署名者皆為「王羲之」。 內容與歷傳的《草訣百韻歌》皆大部份重複,足見歷代迭有染指,屢經增減、修改之迹。 目前坊間所傳的《草訣百韻歌》大致分為墨迹寫本和石刻拓本二種。內容基本一致,字體各有特色,都為五言俳律,大致可分為76韻字,83韻字,韻0字、韻0字等四種。 本帖即採用明朝韓道亨所書,台灣華正書局年所出版的《草訣百韻歌》為內容進行臨寫與討論。韓書為墨迹寫本,筆畫清晰勁麗,不只可以藉以了解書中所述草書及其行筆的規律,亦可藉此以硬筆或毛筆臨摹韓書清麗的筆致。 三、《草訣百韻歌》的內容簡介 年華正書局出版,明神宗萬曆41年韓道亨所書的《草訣百韻歌》,計為韻0字。內容主要有四: (一)列舉了「水」、「言」、「宀」等常見的草書部首之寫法。 (二)用易於聯想的方法,揭示「步」、「稟」、「袁」等單字的草法。如「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指出「步」的草法是牛的末筆往左下拉,「羞」的草法是上面先寫羊,下面再寫田。 (三)對一些用筆先後,與楷書懸殊較大的字,如「或」、「戒」、「皐」、「華」等字,或省半、合體而書的字,如「南」、「甫」、「棘」、「林」等字,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如「或戒戈先設,皐華腳預施」,指出或、戒等字要先從上部的戈開始寫,皐、華等字要先寫下面的豎,抅起來再寫中間的橫。 (四)分辨疑似偏旁及疑似單字,如「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分辨水旁和言旁的差別;「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說明「思、惠、魚」三字的草法和「畫」很像,「禾、乎、年」三字的草法和「年」很像。 《草诀百韵歌》: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宀头无左畔,走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溦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 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叅。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寸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庸守,勿书绿是缘。谩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容审有象,宪害寘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湏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湏下子先。ノ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点至堪成急,勹干认是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 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斋齐曾不较,流染却相依。 或戒戈先设,皋华脚预施。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非。 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欲识高齐马,湏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湏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鲁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湏教贱作师。鼋鼍鼌一类,茶菊策更亲。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邻。道器吴难测,竞充克有伦。 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蕳,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叅参曾不别,閧巽岂曾分。夺旧元无异,嬴羸自有因。 势头宗掣系,章体效平辛。合戒哉依岁,宁容拳近秦。邪听行复止,即断屈仍伸。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最迫艰难欢,尤疑事予争。葛尊草上得,廊庙月边生。 里力斯成澷,圭心可是舂。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我家曾不远,君畏自相仍。 甚乂犬傍获,么交玉伴琼。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二下客为乱,宀藏了则宁。 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溦成渐,奚容闷即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 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沟谍皆从弋,纸笺并用巾。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 近息追微异,乔商矞不群。欵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感咸相等,驭登殷可亲。 台名依召立,教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傅传相竞点,留辨首从心。 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旧说唐同鴈,尝思孝似存。 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牧别支文。 可爱郊邻郭,偏宜湛友谌。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 万历癸丑秋八月二十五日韩道亨书 四、《草訣百韻歌》的本文翻譯 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 草書要寫得精美,是書法中最難的事。點畫像龍蛇游走一樣,競相在筆端中呈現。如毫釐般細微的變化雖然要分辨。形體和氣勢更要要求完美。 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宀頭無左畔,辵遶闕東邊。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 (左旁)有點的才是「水」。只豎釣的則是「言」。宀頭(即寶蓋頭)不寫左邊的點。辶旁遶向左時,東邊的彎不用寫。「知」和「去」的末筆,長的是知,短的是去。「每」和「安」要仔細看。 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步」字,是「牛」的末筆往左下拉。「羞」字,是「羊」字的下面再加「田」。「六」和「手」連寫即是「稟」。「七」和「紅」連寫即是袁。「十」和「朱」的連寫即是「奉」。「三」和「口」的連即是「宣」。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 左邊偏旁的「阜」(阝)和「貝」都寫成「丁」的反抅。右邊偏旁的「刀」(刂)和「寸」都寫成一彎加一點。「曾」和「差」,頭部寫法一樣。「歸」和「浸」,形體大致相同。「孤」和「殆」,寫法很相似。「矛」和「柔」寫法,幾乎一樣(柔字末筆多一長點)。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魚如畫,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達為連。 「采」和「夆」,寫法很相似。「熙」和「照」,看起來也差不多。「思」、「惠」、「魚」三字的寫法,和「畫」字很像。「禾」、「乎」、「手」三字的寫法,和「年」字很像。既要防止把「吉」寫作「古」。更要謹慎別把「畫」寫作「連」。 寧乃繁於叔,侯兮不減詹。稱攝將屬倚,某棗借來旋。慰賦真難別,朔邦豈易參。 「寧」的寫法與「叔」相似,而稍繁了一點。「侯」的寫法與「參」相似,筆畫基本相同。「稱」和「攝」的右半邊寫法和「屬」的下面一樣。「某」和「棗」起頭及下面的旋轉方法和「來」一樣。「慰」和「賦」的寫法差不多,真的很難區別。「朔」和「邦」的寫法也很相似,確實不易分辨。 常收無用直,密上不須宀。才畔詳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東且異,府象辱還偏。 「常」的收筆,不用寫直(只用一點作收)。「密」的上頭,不用加「宀」(即不用加寶蓋頭)。「牋」和「牒」的左旁都寫成「才」(即扌,提手旁)。「永」和「泉」的下面都寫成「水」。「柬」和「東」大同小異(中間只差有無一小橫)。「府」和「辱」很像,但還有點不同。 才傍干成卉,勾盤柬作闌。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全。玉出頭為武,干銜點是丹。 「才」(即提手旁)和「干」連寫相依傍,便成「卉」字。「勾」(即門的草字)在「柬」的上面盤過來,就是「闌」字。「鄉」、「卿」二字都像「口」而得形。「愛」、「鑿」二字相似,「奎」、「全」二字相似。「玉」出頭為「武」字。「干」字中間銜著一點,就是「丹」。 蹄號應有法,雲虐豈無傳。盜意腳同適,熊絃身似然。矣其頭少變,兵共足雙聯。 「蹄」和「號」草寫相似,但又各有其寫法。「雲」和「虐」上部一樣,下部亦各有其寫法。「盜」和「意」下面的腳和「適」相似。「熊」和「絃」的字身和「然」相似。「矣」和「其」二字的頭,稍有變化(稍有不同)。「兵」和「共」二字的腳,都是兩點相聯。 莫寫包庸守,勿書綠是緣。謾將繩當臘,休認寡為寛。即腳猶如恐,還身附近遷。 不要把「包」寫成「守」。不要把「綠」寫成「緣」。不要把「繩」當作「臘」。不要把「寡」字認作「寛」。「即」的腳(下部)就像「恐」。「還」的字身(中間)和「遷」很相似。 寒容審有象,憲害寘相牽。滿外仍知備,醫初尚類堅。直須明謹解,亦合別荊前。 「寒」、「容」、「審」三字有相像的地方(三字頭部都是「宀」)。「憲」、「害」、「寘」三字也有相似之處(三字頭部也都是「宀」,中間的寫法也很像)。「滿」字右邊的寫法很像「備」。「醫」字開頭的寫法很像「堅」。應該了解「謹」和「解」的右邊相同,左邊相異。也應該了解「別」、「荊」、「前」三字有相似的地方,亦有相異的地方。 顙向戈牛始,雞須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蕭鼠頭先辨,寅賓腹裏推。 「顙」是先從左邊的「戈」、「牛」連草開始寫。「雞」得先從左邊的「下」、「子」連草開始寫。「丿」、「之」合起來不是「乏」(「乏」的草寫上面沒有一點)。「乛」、「木」合起來連寫,可以變成「村」(「村」是木的末筆往右拉長、勾回)。「蕭」、「鼠」先分辨他們的頭部不一樣(其餘中、下部寫法完全一樣)。「寅」、「賓」中間的腹部只差一撇(其餘上、下部寫法完全一樣)。 之加心上惡,兆戴免頭龜。點至堪成急,勾干認是卑。壽宜圭與可,齒記止加司。 「之」加上「心」上下連寫,便是「惡」字。「兆」的上面戴上「免」,便是「龜」字。「點」和「至」連寫,便是「急」。「勾」和「干」連寫,便是「卑」。「壽」是「圭」和「可」的連寫。「齒」記住是「止」加上「司」的連寫。 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舉身為乙未,登體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時邊寸莫違。 右邊的邑(阝)和「月」寫起來一樣。左邊的「方」和「才」寫起來也一樣。「舉」的字身,由「乙」、「未」連寫組成。「登」的形體,由「北」、「之」連寫組成。「路」的左旁,就像跟「言」借來的一樣(寫法和「言」一樣)。「時」的右邊,「寸」字不要寫錯。 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惟末分憂夏,就中識弟夷。 齋曾不較,流染却相依。(另本作「齋齊曾不較」為佳) 「草」加「勾」再加上「反」,就成了「慶」。「乙」加「九」再貼上「人」,就成了「飛」。在末筆,可以分出「憂」、「夏」二字的不同(「憂」的下面多一橫)。在中間,可以看出「弟」、「夷」二字的不同(「夷」的中間多一橫)。「齋」、「齊」二字大體相似(只是末筆結尾不同)。「流」、「染」二字也差不多(也只是末筆結尾不同)。 或戒戈先設,皐華腳預施。睿虞元彷彿,拒捉自依稀。頂上哀衾別,胸中器谷非。 「或」、「戒」二字,都是從上面的「戈」開始寫的。「皐」、「華」二字,都是從下面的腳抅起來開始寫的。「睿」、「虞」二字,基本相似。「拒」、「捉」二字,寫起來也差不多(「拒」比「捉」多一點)。 止知民倚氏,不道樹多枝。慮逼都來近,論臨勿妄窺。起旁合用短,遣上也同迷。 只知道「民」和「氏」二字很接近。不要說「樹」和「枝」二字也是很相似的。「慮」、「逼」二字寫法也都很接近,「論」、「臨」二字不要輕忽,要仔細區別。「起」的左旁和「短」的左旁一樣。「遣」的上面和「迷」的上面也一樣。 欲識高齊馬,須知兕既兒。寺專無失錯,巢筆在思維。丈畔微彎使,孫邊不緒絲。 想認識「高」、「齊」、「馬」三字,就應該知道「兕」、「既」、「兒」三字,寫法都是有同有異。寫「寺」、「專」二字時不要寫錯(「專」多一橫)。寫「巢」、「筆」二字時要思考一下(上面不一樣)。「丈」(首筆)的旁邊微變一下,就是「使」字。「孫」的右邊是「小」字,而不是「糸」。 莫教凡作願,勿使雍為離。醉碎方行處,麗琴初起時。栽裁當自記,友發更須知。 不要把「凡」寫作「願」(末筆抅的方向不同)。不要把「雍」寫成「離」。「醉」、「碎」的分辨處在剛起筆的地方。「麗」、「琴」的相同處也在初起的開頭。「栽」、「裁」的寫法應當自己記住。「友」、「發」的寫法更應該知道。 忽訝劉如對,從來缶似垂。含貪真不偶,退邑尚參差。減滅何曾誤,黨堂未易追。 忽然訝異「劉」和「對」這麼相似。從古以來「缶」和「垂」寫法就很像。「含」、「貪」的寫法不完全相同(上半部一樣,下半部不同)。「退」、「邑」的寫法尚有不一樣的地方。「減」和「滅」不要寫錯誤(二字稍有不同)。「黨」和「堂」很容易錯失(二字形相近)。 女懷丹是母,叟棄點成皮。若謂涉同淺,須教賤作師。黿鼉鼂一類,茶菊策更親。 「女」字上面加一點就是「母」,「叟」字左邊去掉一點就成了「皮」。如果說「涉」和「淺」相同(只差最後一點)。就應該把「賤」寫作「師」(也只差最後一點)。「黿」、「鼉」、「鼂」屬於下半部寫法一樣的同類。「茶」、「菊」、「策」的寫法更顯得相似。 非作渾如化,功勞總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隣。道器吳難測,竟充克有倫。 「非」和「作」寫起來都像「化」。「功」和「勞」寫起來也總像「身」。「示」和「衣」容易混同,讓人迷惑。「奄」和「宅」就像隣居一樣,關係密切。「道」、「器」、「吳」很難分辨(上部都相似)。「竟」、「充」、「克」筆畫各有其次序。 市於增一點,倉欲可同人。數叚情何密,曰甘勢則勻。固雖防夢簡,自合定浮淳。 「市」和「於」只差一點(「於」多了一點)。「倉」、「欲」上部同為「人」字。「數、「叚」情形密切。「曰」和「甘」體勢勻稱。本來就要預防把「夢」、「簡」混同(二字上部一樣)。也自當訂出「浮」、「淳」的不同。 添一車牛幸,點三上下心。叅参曾不別,閧巽豈曾分。奪舊元無異,嬴羸自有因。 「車」、「牛」、「幸」三字,大致只為一橫之差(「牛」上面添一橫便成「車」,「牛」起筆橫畫的反寫便成「幸」)。三個點點在不同地方,就成了「上」、「下」、「心」三字的不同。「叅」、「参」(二字為異體字)寫法完全一樣。「閧」、「巽」的寫法哪有分別。「奪」、「舊」的上、中部原就沒有不同。「嬴」、「羸」只有下半部稍有分別。 勢頭宗掣絜,章體效平辛。合戒哉依歲,寧容拳近秦。邪聽行復止,即斷屈仍伸。 「勢」字右邊的頭(右上部),宗法「掣」、「絜」的右上部。「章」字下部的形體,效法「平」、「辛」的下部。應該避免把「哉」字寫成「歲」。怎能容許把「拳」字寫成「秦」。「邪」和「聽」點畫的行止略有相似之處。(「聽」字左上的一點為引筆點)「即」和「斷」點畫的屈伸略有相異之別。 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聲。最迫艱難歎,尤疑事予爭。葛尊草上得,廊廟月邊生。 「田」、「月」、「土」連草而成「野」字。「七」、「九」、「了」連草而成「聲」字。最逼人的是「艱」、「難」、「歎」三字的左旁一樣。尤讓人起疑的是「事」、「予」、「爭」三字大體相近。「葛」和「尊」上面都是草字頭。「廊」和「廟」右旁都是「月」字。 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出書觀項轉,別列看頭平。我家曾不遠,君畏自相仍。 「里」、「力」連草就成為「曼」字,「圭」、「心」連草可成為「舂」字。「出」和「書」的區別,看它脖子的轉法。「別」和「列」的區別,看它的頭平不平。「我」和「家」的區別不大。「君」和「畏」自有它自己筆畫相仍的地方(易於區分) 甚乂犬傍獲,么交玉伴瓊。膝滕中委曲,次比兩分明。二下客為亂,宀藏了則寧。 「甚」、「乂」連草再加「犬」字旁,便昰「獲」。「么」、「交」連草再加「玉」字旁,便是「瓊」。「膝」、「滕」二字不同,注意右邊中間彎曲的筆順。「次」、「比」二字相似,卻容易區別明白。「二」的下面與「客」連草,便是「亂」字。「宀」的下面藏著「了」,便是「寧」字。 而由問上點,早得幸頭門。恥死休相犯,貌朝喜共臨。鹿頭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而」是「問」上加一點。「早」是「幸」的頭上加「門」。「恥」、「死」二字相似,不要互相侵犯。「貌」、「朝」二字也很像,歡喜他們寫法相近。「鹿」的頭上真的戴著「草」(草字頭)。「狐」的末腳讓人懷疑是「心」。 勿使微成漸,奚容悶即昆。作南觀兩甫,求鼎見棘林。休助一居下,棄奔七尚尊。 不要讓「微」寫成了「漸」。怎能容許把「悶」寫成了「昆」。寫「南」的時候,要觀摩「兩」和「甫」的寫法。寫「鼎」的時候,也要看看「棘」和「林」的寫法。「休」和「助」的下面都有一橫。「棄」和「奔」的頭部都是「七」。 隸頭真似繫,帛下即如禽。溝渫皆從戈,帋箋並用巾。懼懷容易失,會念等閒并。 「隸」的頭部和「繫」的寫法很相似。「帛」的下面和「禽」的下面寫法一樣。「溝」和「谍」的右上部都從「戈」。「帋」和「箋」的下部都用「巾」。「懼」和「懷」左旁一樣,但右邊容易寫錯。「會」和「念」上面一樣,但下面容易混淆。 近息追微異,喬商矞不群。欵頻終別白,所取豈容昏。慼感威相等,馭敦殷可親。 「近」、「息」、「追」三字稍有差異。「喬」、「商」、「矞」三字易於區分。「欸」、「頻」,終究要分清楚。「所」、「取」,怎容許隨便混寫。「慼」、「感」、「威」的上部,寫法都一樣。「馭」、「敦」、「殷」的寫法,也有些相似。 台名依召立,敝類逐嚴分。鄒歇歌難見,成幾賊易聞。傅傳相競點,留辯首從心。 「台」、「名」依著「召」的形體而建立(即三字形體相近)。「敝」、「類」隨著「嚴」的形體而區分(即三字相近難分)。「鄒」、「歇」、「歌」三字難以區分。「成」、「幾」、「賊」三字則容易分辨。「傅」比「傳」多了一個點。「留」和「辯」頭上都從「心」。 昌曲終如魯,食良末若吞。改頭聊近體,曹甚不同根。舊說唐同鴈,嘗思孝似存。 「昌」、「曲」的末筆和「魯」一樣。「食」、「良」的末筆和「吞」一樣。「改」、「頭」二字形體相近。「曹」、「甚」下面根部不同。以前人說「唐」、「鴈」的上部一樣。(「鴈」的上面宜有引筆點)。我也曾思考「孝」和「存」二者相似。 掃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謝衡正淺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別支文。 「掃」和「搊」切莫混同。「彭」和「赴」大體相同,可以互相侵用。「世」和「老」的下部都是橫,老比世多一橫。「謝」和「衡」的中間都是撇,衡比謝多一撇。「酒」和「花」形體相似,但一個是水旁,一個是草頭。「技」和「放」形體相似,但一個是「支」,一個是「文」。 可愛郊鄰郭,偏宜諶友湛。習觀羲獻跡,免使墨池混。 「郊」和「郭」的寫法,像親愛的鄰居一樣,相近相似。「諶」和「湛」的寫法,像和諧的朋友一樣,相近相似。熟習觀摩王羲之、王獻之的書迹,便可避免把草書認錯、寫錯。 二王行草书如何入门?问:我最近也在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可是我觉得好难啊,有什么入门方法么?答:王羲之行书,以及王献之行书,都处于行书定型化还未完成的时代。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一下子就对二王行书有比较好的理解,确实存在在一定难度。其实何止是初学者,即便是学习书法多年的人,也不敢妄称自己就对二王行书已经深入了解了。问:那有没有比较好的入门方法?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太一样,入门方式也不在一样。三种方案,仅供参考:方案一:暂时不去碰二王的行书,而先去写一下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行书。原因就在于:宋四家在行书定型化上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临写这些人的法帖,我们会感觉更容易“上手”一些。同理,我们也可以去临写一下颜体行书什么的,以此为打下一些行书基础,并建立起一定的信心。 ▲《淳化阁帖》王羲之行草书 方案二:不服输,将你能找到的二王行书法帖都通临一遍,不问效果,只管通临,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先同二王行书“混个脸熟”,有了些大体印象后,如果仍是觉得很难,则重新执行刚才的方案一。等方案一执行得差不多了,再回到二王这里来。方案三:去临一下“前二王时代”的内容,主要就是各种简牍,尤其是西汉简、东汉简及魏晋简。这些简牍,都是墨迹本,能够让我们看到前二王时代的书法真实运笔轨迹。以上三种方案,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将其对立起来。 问:我看到现在很多人写的二王体行书,尤其是各种参展的作品,似乎都差不多,这算不算是对二王比较深入了解了?答: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可以算是一种新的“流行体”,即都是学某个名家的二王行书写法。这样做也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你只是成功“山寨”了这位名家的写法而已,不能算是你对二王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实话实说,到了这个阶段的人,他的心里也很“难受”:要探索新路子很难很难,但为应付展览,又不得不写这种“流行体”,只是写完后又觉得很“难受”。这个有点扯远了,已经不属于书法初学者的话题了。尽管如此,也值得任何书法初学者去认真思考。问:你觉得你自己对二王行书已经理解到何种程度?答:也只能算是初步理解吧。但我不会去写任何新流行体式的二王行书,更多的是凭自己的理解,理解错了就算是教训,反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哪怕是弯路,也得自己走才行。 临二一路小行草用笔 1.二王一路的小行草,用笔精细,起笔收笔处,笔尖非常细腻!这就要求毛笔的笔锋,必须非常尖,锋利! 2.由于二王书法方圆转折,粗细,大小结合等表现比较精妙,这就要求笔要有弹性,笔肚饱满腰力足。按下去,提得起来。笔毫软硬合适,太硬,转折处,笔锋容易跑出去,形成毛刺。太软,线条质感手感不佳。 3.二王小行草字的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古人都是自然书写。所以我们最好临原大。放大了写动作都变了,不易写好。临原大,笔就不能太大,太大临的不像,味道也不对。 4.笔杆不能太粗,太粗不利于使转。 行草书最忌讳的是什么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 3、无势:则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 4、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 5、多竖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 6、忌平、散、挤、弱。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7、首行不正: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8、不熟: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白、画眼均要熟,勿抄书。行笔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 9、字字断开: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10、当连反断,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 书法用笔12则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怀素自叙帖(局部)▲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现象。 怀素自叙帖(局部)▲ 3.淡墨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4.忌单子中的“眼”,防止“眼”太多。 于右任七言联▲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米芾乱道帖▲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蔡襄脚气帖▲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轻重要有过度,忌团状。 郭沫若江汉丘陵行书七言联▲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画银钩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张旭肚痛贴▲ 9.墨干时的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稍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王铎宿江上作诗轴▲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局部)▲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王珣伯远帖▲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后厚处用侧锋。 王羲之名帖:《草诀歌》《草诀歌》又名《右军草法至宝》。传为王羲之所书,其祖本已无可考,陈元靓《事林广纪》记载的北宋署名“采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当时流行的“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订而成“一百韵”的,但其书已不传。元刻《草书百韵诀》是现存较早的刻本,共计七十六韵七百六十字。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二年()曾将三种有关草诀的本子汇刻,分别名《草诀百韵歌》(共一百零六韵一千零六十字)、《后韵草诀歌》(共三十七韵三百七十字)、《草诀续韵歌》(共四十二韵四百二十字),且亲自写序、跋。其后明万历二十年(),范文连奎馆上石,称为《集古草诀》,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写墨迹本,名亦称《草诀百韵歌》。此外,明代的《三才图会》中也录有《草诀百韵图》。而董其昌等大家也曾书写过此诀并有本传世。这些传本的内容多有重复,也有增减,但其言皆浅白易晓,读之亦琅琅上口,易于记忆。 《书谱》临习技法三步走一、用笔 《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 孙过庭《书谱》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孙过庭《书谱》 孙氏用笔以“爽利”见长,笔法精熟,不迟疑。信笔而书,如有滞碍,必成“墨猪”,笔画也难见精准表达,如焦竑云:“余谓《书谱》,虽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书林藻鉴》)“爽利”的前提是对笔法的了悟和娴熟运用。这一方面说明孙过庭对王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二王”法度在他笔下的精准性把握以及他书写时的自信程度。古人云:“落笔喜急速,议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宣和书谱》)这就要求我们在临习时,充分注意笔画的开头,确有“隽拔刚断”之意,这恐怕是学习《书谱》的最为重要的地方。 二、取势 由于孙氏书写的速度关系,在书写时肯定有一个“取势”的动作,也即王羲之所谓的“凝神定思”后的一刹那的“入笔”过程。势的作用是历来就被书家们强调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这种“取势”的动作对临写《书谱》极其重要。 孙过庭《书谱》 “取势”的结果是: 一是可以增加笔画的弹性。好多书写者书写的单个汉字及其笔画是没有弹性的,成了机械的摆布,就单个字而言,不是在一种势态下的有机组合,而是“装配”“摆布”,尽管结构很好,但是,缺少焕发生机的“神”。 二是由于“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组合、穿插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单元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前提下相辅相成的,没有“张力”的组合是涣散的,是没有神采的!实际这种“张力”与“弹性”有着相似的地方。这种落笔“取势”的感觉,在《书谱》中是随处可见的。 孙过庭《书谱》 单个字之间是靠每一个单元的“弹性”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弹性”组合来实现的。由于作者落笔较快,在调整笔尖后,其运行稍缓,而到收笔处又是以“取势”或“蓄势”的动作,并引向或跳跃到下一个笔画的,这期间有抑扬顿挫的缓急动作,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有情绪的投入。也就是说,较快的“落笔”,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弹性”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 孙过庭《书谱》 我们在欣赏《书谱》时,就会感觉到每个字的结构是“因势结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是有一股无形的张力在控制着。如果书写时不注意这一点,字形就会“坍塌”无力,或圆转一团,或方折明显、强拉硬拽而呼应不当。在《书谱》中,字与字之间尽管形不贯,但是,气脉相连,主要也是通过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以充满“弹性”的“空间引接”来呼应的。有的是“气贯”,有的是“实连”,而不是状如算子的“排字”。《书谱》中的每个字是处在一种“动感”之中的。总之,孙过庭在书写用笔时的总体感觉是落笔“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取势”,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取势”。由于“取势”造成一种“惯性”动作,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 三、结构 结构是指笔画在字中的布置和处理,草书的笔画互相勾连牵引,其结构的变化相当丰富随意。古代有关结构的理论,如隋代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询的《三十六法》等,都不能简单的套用到草书之中。草书的结构有定理,但无定法。当然,任何变化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草法基础上,因此,初学草书必须先过字法关,熟悉草字字法的一些规律,不能写错字。《书谱》的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必须按照“有定理无定法”的原则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草书结构的基本规律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正是孙过庭自己的结构理论观点。因为草书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尤其是大草,可谓变幻莫测。所以,对草书的结构分析也只能是勉强归类。学书者可依此为鉴,逐步深入,直至掌握草书结构的一般规律。 孙过庭《书谱》 下面就《书谱》的字法结构进行简单梳理: 1、平正均匀型这是各种书体最常见的一种结字方法,尤其是楷书用这种方法最多,而草书则相反。但是,草书虽然讲究变化,但一切奇姿异态都离不开平正匀称字形的映衬,奇与正必须共存一体,才能相得益彰。当然,奇不能怪,正也不能板,要把握好一个度。以下范字,都属于平正均匀型,结字上并不刻意追求大变,显得妥帖平和,而一些细微的变化又使字形避免了板滞之感。如“琴、龟、置、鸾、老、翰、妙、谓”等字。 2、疏朗潇散型《书谱》极善处理字型的疏密关系,多用简易相互断开的笔画合理的分割字内空间,尽可能留出空白,从而形成了疏朗恬淡潇散简远的艺术效果。如“器、其、庄、既、伦、举、取”等字。 孙过庭《书谱》 3、夸张对比型《书谱》中很多字往往通过用笔的粗细变化,偏旁部首的夸张书写来强化草书结字的不同趣味,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矜、竞、于、犹、锺等字。 4、错位生奇型草书结构忌平板,可以通过错位移位或欹侧取势的方法求变化,《书谱》中很多字形的处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意义。如“声、魏、矩、对、务、逸、勉、背、精、殊等字。由于草书的随意性较大,对草书字体结构的变化需要反复体会、琢磨,既要体现法度,按规范草书的草法书写,又要体现性情,在法度之内求变化,用苏轼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四、章法 在组合章法时,需要对《书谱》的整体进行全面的观察。情感的流动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这在篇幅中可以看到。情趣的创造与表达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是在篇幅中用偶尔轻盈的笔画组合及两个字体的连贯来达到一种“提神”的作用,使人们的眼前不时地出现“亮点”。 孙过庭《书谱》 其二、是通过一片厚重的、笔画较粗的点画来与上述的轻灵的巧妙组合形成较强的反差和对比,或者说把“轻灵”与“粗犷”进行巧妙组合,而同时也起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轻的是“虚”,厚重的为“实”。 其三,由于孙氏的用笔过于精良,所以,有时他应用一些老到而沉着的“破锋”起到调剂的作用。这可能是书写时情绪的作用,或者是故意安排,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已经起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故刘熙载说:“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艺概》)也就是说在书写书谱时,不要一味的“甜美”。 孙过庭《书谱》 其四,从大的方面来讲,在营造大的章法时,可以看到《书谱》篇幅的安排是一片一片的轻重组合,一片是轻灵的点画组合,而其间一定交错着一片厚重的、点画刚猛而狼藉的块面,可以说“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些是我们在临写时最易忽视的,也是我们在组织章法时总觉得“平”的原委。 对于孙过庭的书法,张怀瓘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宣和书谱》也说他:好古博雅,公文辞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可见孙过庭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有超凡的天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系。 《书谱》中提到的“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些原则,在品味书谱艺术时就看得更清楚了。草书要求气韵,而“气韵”的表现,一种较容易的手段就是墨色的运用。 草书的四大要素和基本技法都说草书难,掌握这些也就不难了 一.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落俗套,能自创出一种形态自然而又符合平衡总原则的焕然一新的面貌来,也就能体现个性。所以结构变化是体现个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则是结构变化的原则。 结构要变化,但要避免落入专重结构的俗套。任何把书法艺术纳入固定模式中,把书法曲解成毫无感情的零件装配,都是舍本求末,会走向死胡同。王羲之早已告诫我们:“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另一方面,故作惊险,实涉诡异,看似奔放,实属庸俗,以及那些字态扭捏,装腔作势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动点画,比例严重失调的狂怪之作,则违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变而失态,与拘谨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变化”和“平衡”的曲解。若以各人风格而论,孙过庭的隽拔刚断,米南宫的恣肆奇崛,赵孟顺的妍丽匀正,怀素狂草的发疯动气,用笔的气质有极大的差异,而结构的变化总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纳怪,其结构是因用笔而生,所以又称“用笔生结构”。用笔而生的结构其变化是活的,因为是从腕的圆心运动中来,故能不失重心,绝无机械硬装;因从中锋用笔中来,故能不失规矩,点画线条的内质良好;因从笔势、笔意的变化而来,姿态各异,秉性各具,能得书法艺术的精神。 草书结体注重变化与随意,当然,小草结字规范化也很严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种草法,变化多端。大草结字可用“神秘莫测”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是更难把握其正确性。草书结体的不规则是从规则中来,在规则中生出不规则,凡不规则的总比规则的要难以把握,因其不规则,所以能冲破平淡,给人以惊险之感。但又因包含规则,所以又觉很大方、流畅,笔笔相属,字字顾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气勃勃,既曲尽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则,既突破常规又合乎情理,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想像。 草书之解构与组合源于书写者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和情的宣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思想,思想则受着传统哲理,伦理道德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中国最古老极深奥的哲学之作《易经》则深刻地阐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对线的解构和组合,由八个三线形进而组合成六十四个六线形,这六十四个组合由最基本的两根线条所组成,一是完整的横线,一是中间截分为二的横线。而万物之本则是一根单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是万物由一而生,——切以一为开始,书法艺术的结体也是建立在一根单线上,大画家石涛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正阐说了同样的道理。一画决定着汉字的产生和结构,逐渐演变成为书法艺术。一画之解构可以分析出用笔逆进,顺进,波折、平直,回锋、出锋,断与连等,一画之变化可以有重有轻,有燥有润、有粗有细,有柔有刚,有强有弱,有瘦有肥……靠着一画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风格,当然,一画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就成了字的结体。书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着这一组合产生出两大派别,区别仅在一画之中。以此来看待草书艺术,那种狂态的抒情意识,激越外露、笔走龙蛇的气势,是将线的变化发展到最高峰,是人将自身的狂态借助于线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书家可将一根线的解构和组合的变化发挥到极端,达到了非理性的、不计工拙的地步。艺术创作的实质在于作者精神力量的释放,而这种释放,九九归一,在书法中靠的是万物之始的一根线。 图文讲解什么是笔法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 第一部分笔性 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是是一种软性物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这便构成了书法用笔中最根本的问题,这实际是毛笔的性能运用问题,笔法的一切技巧都首先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出去。所以,学习笔法,首先要通熟笔性。古人没有提过“笔性”的概念,但他们十分精熟笔性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深知要善假于物,才能得自然之妙理,晋唐的许多书家,同时也是毛笔的研究者和改良者,从他们的遗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毛笔性能的无比谙熟和科学运用。书法的线条点画,无论形状、质感、力度,都与能否正确掌握笔性有关,不了解笔性就谈不上懂得笔法。掌握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1.控制笔毫的能力点画和造型,取决于:(1)笔起落的角度,运行方向;(2)笔入纸深浅(轻重);(3)笔头形状。第(3)条笔头状态变化,指运笔中,笔毫锋颖因受力产生的各种变形,如聚、散、扁(方)、圆等,包括笔头触纸方式,是用锋端触纸,还是笔腹着纸;是作势欲弹,还是腰软无力;是整齐铺展,万毫齐力,还是绞纽破败,声嘶力竭。(1)和(2)的作用为大多数书法教材所论及,也容易在纸面上画出示意图,所以为大多数学书者所知,也较易于掌握,但最关健的因素——笔毫的组织状态——却往往给忽略了,结果造成运笔似的而非,点画外貌相近而质感意味相去甚远。如图一些书法教材介绍写魏碑或欧体的方笔 挑点,为追求三角方棱的形态特征,逐个角地依次填填满,特别是专门去填b处第二个角,类于画字而不是写字,笔画形象呆滞造作,极不自然。这种运笔是不足取的。理由是:①画字不是写字,笔画造作不自然;②速度太慢,没有笔势可言;③古人运笔绝不是这样的。正确的运笔法是:(1)笔由左上向右下顿落,笔锋落处形成a角。(2)笔刚顿即反挫撑起,笔腹离纸,笔毫沿上下方向平整展开(下展溢出的笔锋自然的形成b处劲利的棱角,绝不需刻意描画)。(3)向上劲健提笔出锋(得c角,展开的笔锋由两向中间收聚,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以上运笔熟练之后,只需一按一提即成,不过这提按的刹那之间,暗藏了个挫锋动作,使笔锋能一按提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这面需要有极其良好的控制笔毫的能力。 不仅方点这样用笔,横竖的起笔收笔,撇、挑的写法,钩的出锋等均这样运笔。这一点,欧阳询《九成宫》等碑版经过刻拓失真,很难看得出来,要看欧的行书墨迹《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辨其锋芒细微处,方可明了。 欧阳询《梦奠帖》 以上例子说明运笔仅考虑行笔线路、提按轻重,虽也可写出笔画的样子,但往往不得要旨,距古人的精髓相去甚远。古人运笔的玄奥之处,在于对笔锋的控制,控制笔锋的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以塑造笔画形象,利用笔头的圆锥状,可成圆笔,利用好它的齐(扁平展开)可成方笔,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则出现方棱。所谓“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一支笔在你手中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则无论什么笔画,均可下笔成形,笔势自然,绝无多余来回动作。所谓“用笔千古不易”,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优秀的书法,不论是行草书,还是体态端静的篆、隶、楷,都可体现出笔画流动徜徉的时序意味,笔一按下提起就应取得需要的造型,试观晋唐及宋人书法墨迹,用笔简练自然而然,依据笔性而为,所以下笔自然得法。后人越搞越玄,比如明清,论著逾丰而去笔法逾远。清代蒋和《书法正宗》中,一个竖钩可以为12个动作,繁复精微,煞有介事,令人感慨。 赵子昂号称快笔,据说能日书万字,哪怕写正楷,用笔法也极其快速简炼,表现了对毛笔极强的控制能力。2.选择最有效的传力点——锋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锋”,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古人强调“用笔在用锋”,包含两个要求:(1)“立锋”行笔。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用笔示意图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2)“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运走形成的。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王羲之行书诸帖,欧阳询行书,褚遂良《阴符经》,赵孟頫、文征明行楷书墨迹,无不如此。 笔锋无处不到 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3.保持和恢复笔毫的弹性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启明按: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参考启明之前发布的《怎样辨别毛笔最适合写多大的字?毛笔的大小、尺寸如何区分?》)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 三分笔示意图 (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二、是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第二部分用笔的总原则 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中锋用笔的原则中锋运笔(启明按:关于中锋运笔,推荐大家看看这个文章《学书法,必须解决“中锋用笔”问题!》),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中锋状态下形成的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给人以浑厚含蓄,精华内蕴的艺术感。因此,历来书家以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古人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中锋示意图 1.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 关健是能够“立锋”运笔,笔锋立起,不专门倒向哪一边,“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时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所以,凡顿笔后,(不管在起笔或在运行中段)均要尽力将倒下的笔锋撑立起来,要撑起笔锋,要领是两个字——“回顶”(古人著述中常见的回锋、挫锋、蹲锋、驻锋等,都是指把笔回顶一下,用劲的轻重深线有别而已),是运笔中最要紧的技术动作,是功力的标志,掌握之后,很多运笔问题都以此迎刃而解。 由于运笔顺逆用劲的不同,中锋有裹锋、铺毫的细微区别: 裹锋:运笔时笔管前倾,笔毫被顺拖着走,笔锋自然地向中央收拢,线条中实两边略虚,如刘熙载《书概》中说:“徐弦小篆,画之中心有一镂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侧处,盖得蔡中郎遗法也。”写楷书的长横、篆书、连绵草等细劲而圆的笔画常用这个方法。铺毫:运笔时管是稍后倾的,笔毫被推着前进,因而被整齐地打开,呈万毫齐力状态行进,线条两边轮廓线特别有坚实感。魏碑方笔多为这运笔。 2.侧锋与中锋笔画方向改变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中锋就必须调换笔锋的方向,由于考虑到笔势连贯和行笔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锋完全调换过来了才继续行走,而是行进与调锋同步完成,即一边走笔一边转向,笔毛是由躺卧着渐渐站起来的,锋是由边侧渐渐收归中心线,这一段的运笔就称作“侧锋”。 侧锋写撇示意图如图撇。开始撇出时,虽然笔锋仍偏,但着纸的笔腰很得力,铮铮欲反弹起,能杀入纸中,整个撇出的过程,笔锋是回顶起来的由倒而立,由侧转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强。侧锋被认为是成功的可取的。 偏锋写撇示意图侧锋容易和偏锋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偏锋是笔锋卧倒侧抹,一卧不起,一偏到底,丝毫不能体现锋的用场,写出的线条必然薄飘弱虚,而侧锋是笔锋由倒而立,由侧而中的一个转换过程,是中锋运笔的辅助手段,有人还把侧锋归入中锋的范畴,可见侧锋与偏锋是有本质区别的。 侧锋运笔姿态变化生动,为中锋所不如,所以历来书家主张“中锋立骨,侧笔取妍”,中锋结合运用。但由于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住整个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褚遂良的中锋和侧锋 二、逆起逆收的原则逆锋起笔,起笔时笔锋的方向正好和笔画行笔的方向相逆,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笔方法。回锋收笔,是在收笔处反方向带回笔锋。书法从篆、隶书开始,就是用逆锋来写的,东汉著名书家蔡邕《九势》里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书肇于自然”,逆锋运笔,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拳师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缩,才能强而有力地击出。逆势起笔,从笔力上说,是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并表现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蕴籍之美。如果直顺下笔,必然锋芒浅露成薄弱之笔。收笔也要逆收。北宋书家米芾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笔,无往不复,无垂而不回缩,都把力送到画的末梢,有回护流转之势。使收笔处饱满而凝炼。中国书法以含蓄隽永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势使笔在画中不作单一方向的行进,而是“四面势全”,开端和结尾笔意丰富,形象丰满。 逆起逆收的原则也是笔性的要求。逆锋起笔,锋尖反方向触纸成跪笔,跪笔时锋芒是曲而微张的,这是个重要的前秦,以此按下时,笔毫必然尽力铺张,各就其位,成万毫齐力之势,所以起笔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笔的铺毫中锋,既清包世臣所谓“递入平出,万毫齐力”的名言,他还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初学者的逆锋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办事,依样葫芦,何尝细细体察过这一触纸的刹那间笔锋有这等微妙的变化?回锋收笔,须利用反作用力使笔锋回顶还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绳”,如同舔过笔一样,蘸一次笔可连写数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笔势的连贯。 逆锋有时表现为“虚”的形式,如露锋的起笔,要在空中“虚逆”,出锋的收笔,要在笔离纸后在空中回收,虚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势,是假动作的,不要忽略这个假动作,空中作势形成的沉着质地,意味隽永,是直入直出地运笔无法比拟的,学书者随着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间玄妙。三、八面用锋的原则八面用锋的原则,指笔向不同的方向走动,应施以相应的笔画着纸运行。“八面用锋”是由宋代书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锋”积极主动地运用了各个笔画,合理地发挥笔性,使笔毫顺齐,协调一致,势全笔圆,筋强骨健,无论在点画质地及形态变化上是反复调用两三面的笔法不能比拟的。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圆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笔分八面示意图 笔头的截面是个圆,为研究方便,我们诂且将其粗略分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个面。一般人的运笔,由于右手生理,笔锋被动用到的绝多是“右下面”及邻侧的c、面,如初学者写一横,锋偏上腹偏下的侧扫,写竖,是锋偏左腹偏右的着纸,这是不讲法度的偏锋运笔。即使某学些书家,尤主张转指调锋者(靠捻动笔管来保持中锋),仍仅止于运用d面或邻近的一两个面。八面用锋,指运笔转向时,随向换用相应的笔面着纸运行。我们现以“心”钩为例,对比八面用锋和转笔调锋的不同。 如图,写到心钩的出钩处,为保证出钩时的中锋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锋原理者,须将笔锋作度左右的大幅度调向,其艰难繁复可想而知,而且笔锋易曲扭,缺乏弹性,影响笔画力度,懂得八面出锋的,只须稍回顶立起笔锋,换以左上面反劲出锋,即可得饱满劲利的钩状,熟练时,几时看不出行笔有停顿。在这里可以看到,八面用锋是调锋的诀窍。不少人认为难调锋的地方,如起笔,转折,大角度的出钩等笔画,只需先立锋(关键仍是立锋!),再换相应的笔画着纸,即可得齐顺中锋,非常直接有效。现与捻管调锋对比二者优劣:1.捻管调锋,着纸的反复是笔的一个面(或这个面的邻侧),笔毫朝单一方向弯曲,缺少反作用力的调剂,不利于弹性的产生。八面用锋则在正反顺逆之间发挥了笔毛的弹性。使笔锋时时处于强劲的状态。 2.连续捻管,笔锋易产生绞扭,不能各尽其力。八面用锋则各个面正逆互用,随机抵消理顺行将凌乱的锋笔。 3.遇上大曲度的弧度转向(如心钩),手指捻转范围难及,即便能捻成中锋,也十分勉强,用以写正书上尚可应付,写行书就忙不过来了,清代某书家善用捻管,写到劲急处每致毛笔脱手,可见一斑。而八面用锋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对不动,无论作哪个方向的转向都不会增加难度。其实,关于是否要捻管转指,历来书家争议颇多,有人说捻管转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沈曾植、曾熙、孙晓云);有人说作书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实,指头千万不能乱动,一动只有指力而无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祝嘉、沈尹默),观点不同,可他们都同样成为优秀的书家,这恰恰也说明一个问题——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的好处,是易于转锋,但你若能立锋用笔,不捻也一样可以转锋。但就算要捻指转锋,也不要老朝一个方向绕,老用一个笔面,也要正反顺逆地各个方向的使用笔锋,才能保持笔锋的弹性。真正善于捻指的,应更善于做到八面用锋。 看清楚上面的微妙笔势,不转指一样可以随时保持中锋。懂得这个道理,转不转指,最多算个人爱好个人作风问题,算不上原则问题。另外,有人为八面出锋,就不是遵循中锋运笔的原则了,这是对八面出锋的误解和对中锋的片面理解。很明显,八面出锋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 北斗星王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