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初果腹 时间回溯到新石器时代,你对这个时期是否有所了解,亦或是有所畅想? 别担心,我们将用一篇文案向你介绍: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早起农业是从哪里开始起源的? 课堂回顾 旧石器时代处于更新世,新石器时代处于全新世,两者的时间分界距今1.2万年。 远古的荒芜历史淹没在后世一层又一层尘土之下,面对一块化石,一抷碎石,我们如何得以判断它是否来自那个神秘的时代? 判断一个遗址是否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标准 1、攫取性经济向生产性经济转变; 2、农业开始兴起,原始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判断农业兴起的标准 1、出现农业生产工具; 2、出现陶器; 3、发现农作物遗存; 4、发现家畜遗存; 经过研究和学习,我们发现: 从时间上来看,农业起源与末次冰消期几乎为同时; 从空间上来看,农业在美洲、西亚、东亚几乎同时、独立产生。 美洲 玛雅文明 玉米、南瓜 西亚 两河文明 小麦、大麦 东亚 华夏文明 粟黍、水稻 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拥有两套独立的农业体系——稻作和旱作,它们各自的起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稻作的起源地点有4种说法 印度起源说 东南亚起源说 印度阿萨姆+中国云南起源说 长江中下游起源说 对于这些争论的关键是哪里有最早的水稻化石。同样对于稻作起源时间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材料,不同的鉴定标志,主张不同的起源时间。这些争论的关键是对于不同水稻鉴定标志,是否是野生、驯化存在争议。 植物遗存的证据 “大植物遗存证据”,比如:种子化石,但由于种子多腐烂、氧化、灰化,这种证据可遇不可求。 一些其他的鉴定标志: 通过对现代旱作粟、黍、稗小穗表皮长细胞形态研究,发表了区分粟与狗尾草、黍、稗草植硅体形态标准; 通过对野生稻田和种植稻田土壤中的水稻扇形植硅体研究,发表了区分野生、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的定量鉴定标准。 什么是植硅体? 植硅体是发育在高等植物细胞及细胞间隙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二氧化硅矿物。不同植物可产生不同植硅体,因而能用于区分植物。 水稻具有三种特征型植硅体:并排哑铃型、双峰型、扇形 图一灰嘴F1地面和陶器上发现的植硅体 1.η型(黍颖壳)2.?型(粟颖壳)3.多边帽型(莎草科)4.横排哑铃型组合体(稻属)5.双峰型(稻属)6.帽型(禾本科)7.十字型(黍亚科)8.哑铃型(黍亚科)(标尺为20微米) 图二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数量大于9(a,b)和小于9(c,d)的显微图像,图中比例尺为20微米(水稻扇形体边缘鱼鳞状纹饰的数量可以用于区分野生稻与驯化稻。野生稻中水稻扇形体鱼鳞状纹饰大于等于9的比例大致在17%左右,而驯化稻中的比例则在63%左右。) 另外的鉴定方法还有野生-驯化、籼稻-粳稻小穗轴基盘鉴定特征;粟、黍、小麦族淀粉粒鉴定标志。 研究实例 1、具有栽培性状水稻出现于1万年前。长江下游地区通过系统植硅体测年、植硅体小穗轴基盘多鉴定标志证明1万年前水稻具有栽培特征,种类具有粳稻特征。明确了水稻栽培时间(距今约年前),长江下游地区是粳稻起源地之一。 2、一万年前稗属植物与水稻一起被加工。上山遗址地层、石器上淀粉植硅体表明,石器加工面上的稗属淀粉丰富,1万年前稗曾与水稻一起被人类采集加工。在农业发生初期,水稻可能不是人类唯一被驯化的植物。 3、黍、粟出现于一万年前的植硅体-淀粉证据 对南庄头、东胡林遗址中淀粉粒、植硅体的分析,将黍、粟栽培利用时间推进到年前,发现早期旱作农物是黍而不是粟。 4、稻作、旱作经历长期驯化过程的系列证据。通过对南方稻作、北方旱作起源演化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旱、稻从万年前开始栽培稻驯化完成均经历了几千年,很可能是大区域内多点起源驯化;中原地区从8千年前已经是旱稻混作;史前北方旱作大多数仍然以黍为主、龙山文化后期以粟为主,更新了旱作以粟为主的认识。 小组成果 思维导图 (点击图片放大) 小麦、大麦起源及东传(王锦琳) 稻作起源(毛毛) 稻作起源(邵逸轩) 旱作起源及综合(郭家铖) 小故事 时间 庖牺氏 原著 王容芬 庖牺氏又称伏羲。远古新石器时代先民,结罘网、造弓箭、养六畜、庖牺牲、种五谷……《列子·黄帝篇》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因彼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故本篇以庖牺为女性形象 天气转暖了。 空气里弥漫着湿土味,鸟儿次第此起彼伏地聒噪开来。雏鸟们羞羞涩涩的扑棱扑棱翅膀儿,扑拉扑拉显摆,巧嘴儿的那厢一阵儿高一阵儿低地婉转,叫出打着蕾儿的花苞儿。 庖牺领着女人们来到清水河南岸,要开地种苎麻跟狼尾巴草, 上山遗址地层、石器上淀粉、植硅体表明,石器加工面稗属淀粉丰富,说明1万年前稗曾经与水稻一起被人类采集加工,说明在农业发生初期,水稻可能并不是人类唯一被驯化的植物 她去年就有这想法要把种子收集起来种下,可是娘一直梗着不叫钟,生怕得罪了燧娘娘,如今她掌权了,一开春来便种地。一句话交代了,真干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千年的草根儿比树根子还深,盘沿错综,切不断,撬不动,挖几下就下不去刀了。女人们手上磨起了泡,泡破了露出粉红的鲜肉,头一回跟大地打交道,人知道了,这孕育万物的厚土原是这样坚硬冷酷。 肉疙瘩的娘便道,“庖牺啊,这得刨到哪辈子去,这都是干草,放把火都烧了得了,还省点事。”人们七嘴八舌,“可惜了儿的干草,要留着引柴、垫身子,干嘛烧了去?”“烧了草烧不了根儿,再说了干草底下还有新菜呢,岂能乱烧?”庖牺也不依,“水火不留情,大火着起来了,可就管不住了,河沿儿一大片树啊草的就全完了,这会儿野尾巴草还没出来呢,咱有的是工夫儿,不急!挖不动的先别挖,今儿个咱先割干草,割不完还有明儿呢,啥时候割完了喻时候算。干草割完了,再把才出来的新草拔了,能吃的各家带回去,不能吃的都扔南山跟儿去。利索一点儿算一点儿,剩下的旧草老根,我这就想法子,总能挖出来的。” 听庖牺这么一说,她们心里头踏实了。庖牺一说要想啥法子,那就准能成了事儿,她想出来的准是好法子,以前结渔网,造弓箭,养猪养羊,还不都是庖牺想出来的法子!女人们不再跟草根儿较劲儿,只管去一把一把地割干草,手下的干草一片一片倒下了。 日头正了,日头偏了,日头落了。女人们把一堆一堆的干草拢起来,人人勒好了一大捆干草,蹲下来俩胳膊往后一穿,背起小山儿似的一大捆草,上到山上就像一条倒流的清水河,一起一伏地往上爬。 庖牺一直在琢磨挖老菜根的家什,她砍了一棵树,一边儿琢磨,一边儿抠饬,下头抠饬成了一片斜载的木头,上头削成了根弯曲棍子,刚好握在手里,她把下头边上磨了,磨出了刀一样的刃儿。手握着弯把儿,把木头刃儿插进地里,不太费劲儿就里把土翻松了, 庖牺喜的说:“这东西啊,就叫‘累死’,上头的弯把儿叫‘累’,下头的斜刀叫‘死’,咱省了劲儿,累死它!”女人们笑了个够。女人们把“累死”往地里一插,有了前头的累,就知道这个好使了。她们风风火火干起来,扯断了千年的老根儿,扔到山根儿晒着。 判断农业兴起的标准之一:出现农业生产工具:耒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 不等日头落,籽儿全都种上了,只是没有先前种得片儿大了。女人们持着篮子送来了野蒜头,雀儿受不了那味儿,大伙儿一会儿就把蒜瓣儿全摁进土里栽上了。庖牺怕黑贼又来啄种儿吃,让大伙儿把埋了种子和蒜的沟儿踩瓷实了。庖牺骨头哨儿嘟儿嘟儿一吹,说:“今儿个人多,活儿干得利索。明儿打猎的还回雷泽去,刨蒜的还刨蒜。过两天,舅舅领着人再来给踩踩。没事儿了,都回吧!”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上限距今年。"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长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贾湖骨笛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 到了家,庖牺可着嗓子喊开了:“娘!娘!把花儿(贾湖遗址SK9狗骨)借给我使唤使唤!上回埋的狼尾巴草籽儿火麻籽儿没出米,您猜咋回事儿?”“咋回事?”“嚇,闹了半天全让黑雀儿吃了!娘,您是没见,成群搭伙儿的,撵都撵不走,合着我这儿逗它们玩儿,喂它们吃了。”忽然听见天上一阵呱啦呱啦的叫,一群黑雀儿在人们头上转悠,原是花儿逮住了一只黑雀儿,叼着拨棱着脑袋正得意呢。花儿玩够了,三嘴两嘴吃了,撒着欢儿一会儿跑到东一会儿跑到西,惊得雀儿们满天飞,不敢落下来。冷妮子娘说:“狗看雀儿,嘿,这可是好主意!” 一天累过了劲儿,疱牺躺下一宿没动窝儿,直直睡到大天亮,早起来一进娘住的窑儿,就闻见草籽儿的香味儿。娘做好了草籽儿干饭,地下放着两桶黄澄澄的草籽儿。庖牺奇怪地问:“咦,娘你倒腾出这么多草籽儿来干吗呀?”“哪是我倒腾出来的呀,是坳子里的人攒的,一大早儿你月儿姨跟冷妮子就给送过来了。”庖牺眼里蒙起一层雾,说:“嗨,这可是干吗呢!”娘说,“你月儿姨说,大伙儿不落忍叫咱一家出草种儿。都是雷泽人,还是你爹那句老话:亲不亲,打折骨头连着筋。”庖牺咽了一口,嘴里涩涩的。 又下了一场雨,清水河边儿绿了一大片,小芽儿全出来了,狼尾巴草一撮儿一搬儿挤着靠着,跟羊胡子似的。庖牺觉得不对劲儿,这么挤着怕长不好。野草倒是一堆一堆抱在一块儿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儿才长不好呢。冷妮子爹琢磨了琢磨,“还是你说得对,还得把多的苗儿拔了才行。”“舅舅,您瞧这么着行不行:咱再开一片儿地,挖出沟儿来,把多下来的狼尾巴草苗儿分出来,栽到新挖的沟儿里。舅舅您那儿包了挖沟几分苗儿,栽苗儿的活儿女人们包了,咱就这么定啦。” 男人、女人忙活了一大天,移出一块地儿来,还没移出一半儿狼尾巴草苗儿。女人们心细,待弄小苗儿跟侍弄娃娃似的,土拍得瓷瓷实实的,水浇得足足的刚移出来的苗儿绿绿的。到后晌收工时,庖牺一瞧,从顶心凉到了脚心,一块地里的支棱着向上,一块地里的全耷拉着脑袋,跟害了热病似的,先移的那片苗儿全蔫了。冷妮子爹小声儿问她,“明儿不用这么多人了吧!”庖牺知道他是想说,明儿把苗儿分分就得了,不用移了。她咬了咬嘴儿说:”明儿还是都过来,先瞧瞧再说。”冷妮子娘气哼哼地说:“都是听了我那死鬼的主意坏的我说他了,往后再不许他知道不知道地瞎指点了。” 庖牺说:“姨姨,移苗儿是我的主意,苗儿蔫了,我让舅舅落了埋怨,我正怕旁人不懂瞎埋怨呢,您倒先埋怨起舅舅来了,在后还指望着舅舅给我出主意呢,我这就给舅舅赔不是去。” 庖牺娘这时呵呵笑了,“我说你们这些急性子啊,娃娃断个奶还要哭闹几天呢,小苗儿换了生土,一时支棱不起来,就至于都急成这样儿!你们就不能等到明儿个后儿吗?人有个肠胃不合还闹两天病呢,撒种儿移苗儿,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儿,谁也没干过,出点儿差池算不得啥。退一步说,就算苗儿全死了,咱不就扔了两把草籽儿嘛?少吃一顿草籽儿饭、又饿不死人。这事儿是我攘掇的,谁也没你们的事儿。她姨姨,你回去劝劝她舅,可别犯小心眼啊。听我的,回去啥也甭想,都好好睡觉。一宿露水,明儿一早儿起来,你们去地里瞧吧,苗儿说不定都起来了呢。”仨人听她这么一说,心里好受多了,各自回去睡了。 翌日,女人们一桶一桶从河里拎水浇地,狼尾巴草喝上了水,过了会慢慢儿支棱起来了。想想自己个儿是第一代种狼尾巴草的人,女人们挺得意,一个个儿眼也笑了。之前的衰败多少抽了庖牺些底气,口上却说:“草木也有情的,咱这么持承它,它总不能太刻薄富恩了,总得给咱挺起来吧?以心换心,哪能没良心啊,等着吧,让人家先缓上几天儿。” 庖牺天天儿早早下山来,先去瞧瞧移的草苗儿直起了没有,一天一天数着。到了第五头上,有的起来了,有的还趴着。第六天又起来了一片。第七草苗儿终于显出了良心,呼啦啦全伸直了腰,在晨曦里等着要给她一个惊喜。庖牺凑近了瞅,两片叶儿当间儿多出来一个尖儿,小极了的一点点儿,像个露水珠儿,不当心就瞧不见。她脒起一只眼细瞧,那尖儿原来是一对儿扣着的小芽儿。活啦!全活啦!她呼地吐了一口气,浑身都轻了。 狼尾巴草秆儿一节儿一节儿往上拔,估摸再有二十来天儿穗子就熟了,要是收了跟着再种一茬儿,再过一百多天就又熟了,还能赶上秋天跟野狼尾巴草一块儿再收一回。清水河南岸一大片地,得收多少草穗子啊!眼瞅着穗子就熟了,还没想出往哪儿搁在哪儿晒呢。家家窑里除了块睡觉的地方儿就没啥空地儿了,草穗子收下来往哪儿放啊?堆在外头,一场雨就把穗子泡烂了。这事愁得庖牺一宿一宿睡不好觉。 月光柔柔地洒下来,庖牺仰头看着月亮,直直地看着,一直的影子。到眼里的心事被月亮看穿,心上的愁云被月光化散……月亮在她眼里成了日头,正晌午当头明晃的日头。 回去的路上,庖牺全想好了:明儿雷泽里打猎的男人们全来空场,把树根树苗儿统统刨了,再扩出一圈儿来。女人们全留在家里织布,别的啥都不用她们管,一人儿一天至少要织出一机布来。 纺轮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中大量出土。年代较早的实物,是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四件陶纺轮,呈圆饼状,中间穿孔,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此外,在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批木质的织机部件,据研究为水平式踞织机,有学者认为从河姆渡遗址同出的某些实物来看,这种织机的构造可能比目前的估计要进步,它的使用方法和规格,可能与现今云南文山苗族的梯架织机近同。丝绸生产也发轫于新石器时代,发掘仰韶遗址时,出土了一个“半割”的蚕茧。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丝线、丝带和绢绸残片。绢片呈黄褐色,轻微炭化,仍保持有很好的韧性。经鉴定确认为家蚕长丝纤维所织造,平纹粗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各48根。距今约年左右,其保存程度之好是难以置信的 白天原本寂静的山里热闹起来,家家窑前头拴起了腰机。往后的日子更热闹了,从早到晚山上山下响成了一片,腰机上咯咯的砍布声给夯地的号子打着拍子,咯!嗨吆嗨呦!嗨吆嗨呦!咯!嗨吆嗨呦!嗨吆嗨呦!俩人抬一块绳子绑着的石头,喊着号子扬起来,砸下去。有那嘴皮子利索的,一递一答地喊:“咱干啥哎?夯大场哎!”接着唱的时候就着错儿打趣儿,往下全将错就错了:“晒啥谷哎?种的谷哎!谁种谷哎?庖牺种哎!”打这,雷泽人就管种的狼尾巴草叫成“谷子”了。 一机一机的布织出来了,庖牺叫缝到一块儿,大布卷起来,一捆捆扛到晒谷场上,铺开了刷鳔胶,横着刷一层,横着刷一层,来回来去刷,直到洒上水洇不过去了。 地里的谷子一天一个样儿,谷子全黄了谷穗儿垂到了地上。成群的蚂蚱蹦呀飞的,一眼不见,脚底下就踩死好几只。男人们顶着毒花花的日头开刀割谷子, 一边儿割一边儿逮蚂蚱,腰里系条手巾,捏死了蚂蚱往腰里一别。女人把割了的谷子捆起来,往晒谷场上背,一趟一趟跑上跑下。晒谷场上留着几个奶娃娃的女人,谷子一背上来,立时打开捆儿晒,不停走着翻个儿。 滚滚的黑云彩遮住了毒花花的日头,谷场上一下子黑下来,冷风夹着大雨点子啪啦过来了。背谷子的紧着往场上跑,场上的人赶紧收谷子,拢成几大堆,摞到离地一拃高的条子板儿上,苫上刷了鳔胶的大布,拿绳子拦腰勒紧。 暴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天晴了,日头倍儿精神,空气里散着湿土的香,庖牺叫渔筏子上的人统统去砍竹子,砍了破成片儿,拿麻绳儿穿起来了,一捆一捆抱到晒谷场上。等地上干松了点儿,人们就铺开竹片板儿,把谷子摊在上头晒。日头一落,谷子拢成堆,竹板儿垫子卷成卷儿,大雨布一苫,捆好了,齐啦! 割谷子的男人们个个儿腰里一条手巾,裹得鼓鼓囊囊的,回家解下,抖出一盆蚂蚱来。当家的烧滚了水一烫,把翅膀大腿掐了,再小火儿干锅焙上,蚂蚱里的水嘶嘶啦啦出来了,蚂蚱嘎巴儿嘎巴儿响,一直焙到焦黄,诱人的香味儿里还有股谷子的香,一咬一嘴酥。 (取材于王容芬《太古足印·庖牺》,图源网络) ~一起看个小视频~ 世界稻作起源新发现在前文提到,对稻作的起源地还存在争议,但是最近中国科学家通过对水稻基因的测序,提出世界水稻起源中国广西的观点。(视频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 图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