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4-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日,浙江一家三口因饮食泡发两天的木耳,而导致中毒。其中7岁女童雯雯(化名)出现多脏器衰竭,至今在ICU病发未脱离生命危险。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目前已经确认,一家人中毒目标锁定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重者出现黄疸、腹水、皮下出血、惊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脑肾实质性多脏器损害症状。

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现有实验证明正常的干黑木耳中确实不含米酵菌酸。

而米酵菌酸一旦中毒后,致死率也高达百分之五十。

其实由黑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的确不少。据网络报道,年至今,陕西西安、浙江温州、河北常德、湖南长沙、安徽和辽宁等多地均出现因食用长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导致多脏器损伤的中毒案例。

我们发现,

这些报道里都避免不了一个词:“长时间泡发”

那么,

究竟长时间的泡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使营养丰富的鲜木耳变成了致命毒木耳?

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华市疾控中心分别针对木耳的浸泡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检出!

实验证明:长时间浸泡的木耳不会产生毒素。

那么真相是怎么回事呢?

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相关专家介绍说,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食物接触史、中毒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和中毒症状,可以明确此次事件确实为米酵菌酸中毒,而这个元凶确实存在女孩吃进嘴巴的黑木耳中。

但是黑木耳表示有点委屈,因为本次实验同样是取自患者家中剩余的黑木耳,通过长达5天的模拟浸泡实验,可以证明:此次干制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专家推断可能与其家里的特定外部环境有关系,例如在浸泡的时候周围同事存在过期变质的食物,或者浸泡木耳的容器没有洗干净导致有食物残渣存留,而变质和食物残渣容易形成米酵菌酸的温床;

此次黑木耳中毒引发很多人的关心,小安君知道你们有很多疑问,就帮你们问了~

小安君问:

①如果在不卫生的环境下,长时间浸泡年糕、蔬菜、海蜇等其他食物,是不是也可能滋生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疾控中心答:

不同细菌喜好不同的生长环境,所需载体也不同。比如黄曲霉素主要以霉变的花生为载体。而椰毒假单胞菌的生长主要以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木耳,尤其是鲜木耳为载体。因此,如果是蔬菜等其他食物,就算在水里长时间浸泡,也不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小安君问:

②什么样的特定环境容易滋生米酵菌酸毒素?

疾控中心答:

这种特定外部环境一般很难被模拟,要促成米酵菌酸毒素的形成,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日常生活中,普通市民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时间浸泡过程中产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因此,发生米酵菌酸中毒的案例也并不算多,全国范围内,也不超过10例。

总体来说,只要在良好卫生环境下,当天短时间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会产生导致中毒的量,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小安君问:

③如何正确的处理黑木耳?

疾控中心答:

1.每次只短时间浸泡当餐食用量的黑木耳,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后如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黏液产生,请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厨房卫生环境,不留剩饭剩菜,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

小安君问:

④米酵菌酸毒素还存在于哪些食物中?

疾控中心答:

米酵菌酸已被证明可能存在于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中。

小安君问:

⑤高温可杀死米酵菌酸毒素吗?

疾控中心答:

米酵菌酸耐热性强,经℃煮沸甚至高压高热(℃)也不会被破坏。

因此,如果食物中已经产生了米酵菌酸,不论制成何种食品,也不论采用何种日常的烹调方法,都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都可引起重度食物中毒。

声明:文中实验过程与结果转自浙江新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版权归湖南子雍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喜欢记得来一个

子雍传媒

赞赏

长按







































治疗头部白癜风
青少年白癜风如何治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