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 词条已锁定 一年生草本,高30一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似辣椒叶,长2.5—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尖锐,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粗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叶柄长达2厘米。花序为短蝎尾状或近伞状,侧生或腋外生,有花4—10,白色,细小;花序梗长1—2.5厘米,花柄长约1厘米;花萼杯状,绿色,5浅裂;花冠辐状,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3厘米;雄蕊5;子房卵形,花柱中部以下有白色绒毛。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近卵形,压扁状。花果期9—10月。 快速导航关系表 目录1其他名称 2生境分布 3植物形态 4药用价值 药理 功能主治 5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田间管理 6功能效用 性味与归经 功能主治 考证 7中药选方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药理学 8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药物应用鉴别 9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对血糖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降压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祛痰作用 镇静降温 其他作用 10现代应用 癌性胸腹水 原发性肝癌 急性白血病 其他应用 11临床应用 12文献论述 1其他名称燕莜、莜莜、地泡子、地戎草、耳坠菜、飞天龙、狗钮子、黑姑娘、黑茄、黑茄子、黑星星、天天、后红子、救儿草、苦菜、苦葵、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龙葵草、七粒扣、山海椒、山辣椒、熟端、水苦菜、水茄、酸浆草、天泡草、天泡果、天茄菜、天茄苗儿、天茄子、天天茄、乌疔草、乌归菜、野海椒、野辣椒、野辣角、野葡萄、野茄菜、野茄子、野伞子,白花菜,为茄科植物。温州方言乌龙茄。东北方言姑奶豆。 2生境分布生于路边,荒地,各地常见,吉林,黑龙江省居多。 3植物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25-1米,茎无棱或棱不明显,绿色或紫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卵形,长2.5-10厘米,宽1.5-5.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而下延至叶柄,全缘或每边具不规则的波状粗齿,光滑或两面均被稀疏短柔毛,叶脉每边5-6条,叶柄长约1-2厘米。蝎尾状花序腋外生,由3-6-(10)花组成,总花梗长约1-2.5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近无毛或具短柔毛;萼小,浅杯状,直径约1.5-2毫米,齿卵圆形,先端圆,基部两齿间连接处成角度;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不及1毫米,冠檐长约2.5毫米,5深裂,裂片卵圆形,长约2毫米;花丝短,花药黄色,长约1.2毫米,约为花丝长度的4倍,顶孔向内;子房卵形,直径约0.5毫米,花柱长约1.5毫米,中部以下被白色绒毛,柱头小,头状。浆果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黑色。种子多数,近卵形,直径约1.5-2毫米,两侧压扁。 4药用价值药理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果实含经龙葵苷、皂素,可制褐色、绿色、蓝色染料。 苦,寒。有小毒。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感冒发烧,牙痛,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肾炎,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带,癌症;外用治痈疖疔疮,天疱疮,跌扑损伤,蛇咬伤。 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功能主治(1)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2)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3)脾胃虚弱者勿服。 5植物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比较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较好。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9-10月,采摘成熟果实,堆放在阴湿处,让果皮自然沤烂,至第2年春季取出,搓去果皮,洗净备用。4月播种。播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33cm×3cm开穴,深约3cm,施入人畜粪水,每1hm2用种子3.75cm×4.5kg,与草木灰及人畜类水拌匀撒播穴里,盖草木灰一把。浇水。 田间管理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3-4株,阻碍后中耕除草,并施人畜粪水1次。6-7月再中除和施人畜粪水1次。 6功能效用性味与归经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能主治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考证1.《药性论》。 2.《唐本草》:龙葵,所在有之,即关、河间谓之苦菜者。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3.《本草图经》:龙葵,旧云所在有之,今近处亦稀,惟北方有之,北人谓之苦葵。叶圆,似排风而无毛,花白,实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风子。老鸦眼睛草生江、湖间,叶如茄子叶,故名天茄子。 4.《纲目》: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7中药选方1、治疔肿方《普济方》;人参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 2、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 3、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 4、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龙葵5、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6、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7、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经验方》) 8、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袖珍方》) 9、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贵州草药》) 10、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纲目》) 11、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12、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人参散) 13、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14、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15、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勿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对白血球的影响剂量过大,引起白血球下降。 药理学龙葵碱作用类似皂甙,能溶解血细胞。过量中毒可引起头痛、腹痛、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心跳先快后慢、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曾有报告小孩食未成熟的龙葵果实而致死亡(与发芽马铃薯中毒相同)。澳洲茄碱作用似龙葵碱,亦能溶血,毒性较大。 8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茎圆柱形,多分枝,长30-70cm,直径2-10mm,表面黄绿色,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断面黄白色,中空。地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12cm,宽2-6cm,先端锐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波状锯齿,暗绿色,两面光滑或疏被短柔毛;叶柄长0.3-2.2cm。花、果少见,聚伞花序蝎尾状,腋外生,花4-6朵,花萼棕褐色,花冠棕黄色。浆果球形,黑色或绿色,皱缩。种子多数,棕色。气微味淡。 以茎叶色绿、带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非遥毛及少数腺毛。非腺毛1-5细胞,以3-4细胞多见,有的有1-2细胞缢缩,长33-μm,直径21-75μm,壁稍厚,具疣状突起。腺毛头1-3细胞,类圆形,直径24-33μm,柄单细胞。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 药物应用鉴别龙葵和蒲公英,皆为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为治阳性疮痈肿毒通用药物。 其不同点为蒲公英味兼甘,长于泄降散滞气,用治乳痈效尤佳。 龙葵清火力强,活血消肿,善治瘰疠结核。 9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提取物对动物有抗炎作用。澳洲茄胺有考的松样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对动物的过敏性、烧伤性、组织胺性休克有某些保护作用,还能增加小鼠胰岛素休克的存活率,并能促进抗体的形成。 对血糖的影响澳洲茄碱对大鼠腹腔注射时(50-mg/kg),可升高血糖(甙元无此作用),但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则血糖不升高。对切除肾上腺后的大鼠,则于注射后3-4小时内死亡,此时有血糖降低及乳酸升高现象,口服葡萄糖可延缓动物死亡。龙葵碱对大鼠腹腔注射(5-30mg/kg)也能升高血糖,明显降低对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对摘除肾上腺大鼠,则可引起血糖降低而死亡(如事先禁食24小时,则血糖降低较少,亦不致死亡),故其对血糖的影响,与肾上腺有关。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是升高血糖的原理之一。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所含澳洲茄胺0.5mg/kg给予大鼠或家兔可增强大脑皮质对刺激的反应性和增进条件反射活动,连续给药5-10天或一次给予5mg/kg则所得结果相反,大剂量并降低痛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澳洲茄碱小量能增强动物(大鼠、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 降压龙葵煎剂0.5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血压下降,心率变慢,15g/kg灌胃也可使肾型高血压犬血压下降。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龙葵煎剂10g/kg腹腔注射,可提高小鼠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祛痰作用S.Xanthocarpum则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功效,这是由于其叶、茎的醇提取物中的生物碱部分,能使肺、支气管组织中的组织胺耗竭,其中所含硝酸钾的无机盐类的祛痰作用也发挥部分影响。 镇静降温同属植物耳状茄Solanumauriculatum之甙类生物碱有镇静、降温作用。 其他作用据初步试验龙葵果有镇咳、祛痰作用。亦有报告龙葵有阿托品样作用。澳洲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龙葵碱则为抑制作用,两者对平滑肌皆为兴奋。它还能降低血浓凝固性。抑菌试验龙葵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猪霍乱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1] 10现代应用癌性胸腹水张氏等报道,单用龙葵g,去根首煎留适量(ml左右),复煎1次,两次煎液兑匀,分晚睡前,次晨各服半量,治疗5例(3例肝癌腹水,1例肺癌胸水,1例胃癌术后腹水,5例胸膜水中均找到癌细胞)。患者在服药1周后,尿量日渐增多,腹胀、纳差、胸闷、气短等症状改善,其中4例用药后未行穿刺放液,压迫症状缓解,胸腹水消失,另1例胃癌服药后,穿刺放液间歇期明显延长。说明龙葵对癌性胸膜水具有良好的疗效。 原发性肝癌李氏等报道,用柴胡鳖甲参术汤加龙葵等抗癌药,治疗经剖腹探查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40例,同时加用转移因子,并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20例亦为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应用对症治疗及化疗。结果:中药组好转1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平均存活时间中药组为9.95个月,对照组为5.3个月,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中药组。 急性白血病龙葵王氏报道,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白血病90例,按4型(心脾两虚型、心脾肾虚型、肝肾阴虚型、痰血瘀毒型)辨证施治,另加解毒抗癌药(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等),配合化疗。淋巴细胞型以VP、VMP方案为主,非淋巴细胞型以COAP、HOAP、AOAP方案为主,单用西药化疗58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缓解率为78.9%(71/90例),西医组总缓解率为50%(29/58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X2=17.02,P0.。中西医结合组病例生存期1年以上的占37.8%(34/90例),最长1例生存期已达16年;而西医组生存期满1年以上者仅3.4%(2/58例),最长1例生存期是2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也有非常显著差异(X2=30.35,P0.)。治疗结果证实急性白血病采取中医辨证施治加抗癌药合并化疗较单用化疗在缓解病情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其他应用另有临床报道单用龙葵治疗多种肿瘤3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微效(包括停药后复发者)7例,总有效率87.1%,其中子宫颈癌14例,显效2例,有效6例,微效4例;食道癌12例,显效3例,有效5例,微效3例;肺癌2例中显效1例;颈淋巴肉瘤1例,乳腺癌2例均有效。也有单味龙葵60~90g煎服,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龙葵全草60g(干品30g),半枝莲g(干品60g),紫草15g,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龙葵合鱼肝油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系癌前病变)病人有一定疗效等报道。 11临床应用1、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龙葵有清热解毒和散结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本品兼有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配合泽泻、木通等药同用。近年来在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癌肿,可配合蛇莓、白花蛇舌草、白英等药同用。 3、去热少睡。用龙葵菜同米煮稀饭吃。据古代文献记载,服食本品可解劳少睡。现在临床上试用本品作为避倦防睡药,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本品治昏昏欲睡。 4、小便不通。用龙葵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 5、坠伤。用龙葵茎、叶捣汁服,以渣敷伤处。 6、火焰丹毒。用龙葵叶加醋研为细末敷涂,能消红肿。 7、背痈。用龙葵一两,研为末,加入麝香一分,研匀敷痈上。又方:用是蟆一个,同龙葵茎、叶捣烂。 8、治疗慢性气管炎龙葵全草(干)1两,桔梗3钱,甘草1钱,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治疗例,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6.14%。据观察,单纯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疗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内有75%的病例发生疗效。据X线和痰细胞观察,肺纹增粗、柱状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少,提示病变组织有修复的可能。此外,亦有用龙葵果制成酊剂,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为一疗程。治疗52例,个疗程后近期控制47例。 龙葵9、治疗癌病鲜龙葵全草2两(干品1两),鲜半枝莲4两(干品2两),紫草5钱,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肿、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此外,以单味龙葵2~3两煎服,还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 10、用于止痒取龙葵全草(除根)鲜品2两(干品1两),加水毫升,煎15~20分钟。每日1剂,上、下午两次分服。按皮肤病的病程长短,服药7~25天不等。观察50例扩散性湿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广泛性皮肤损害,瘙痒剧烈,曾使用钙剂及普鲁卡因静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暂时安静作用;改服龙葵后,患者皮肤水肿逐渐消退,痒感减轻。计有显著止痒效果者7例,服药后可维持3~4小时不痒,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痒效果者25例,服药后瘙痒可减轻2~3小时,睡眠较好;稍有止痒效果者10例,服后痒稍减轻;无效8例。实践证明,本品具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为一种非镇静性止痒剂,不宜夜晚投药。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损广泛、具有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其止痒作用属非特异性的,与镇痛剂的作用相类似,只能起对症治疗作用,因此,须针对病因,予以综合治疗。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