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5-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0月23日,我所所长助理方向明研究员在良渚工作站为大家主讲《良渚琢玉——兼谈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学研究的意义》。工作站王晗、陈全合、闫凯凯、王永磊、陈明辉、宋姝、姬翔、朱叶菲、王帅、史晓贞,良渚博物院夏勇、周苏、贾昌杰等人参加。方向明老师年在塘山遗址金村段
讲座开始之前,方向明老师特别指出:“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良渚文化一定要对良渚玉器有了解,如果只盯着陶器,那肯定是不全面的。”方向明老师高度概括了玉器制作工艺在良渚文化中的重要性,指出良渚玉器是权力与信仰的体现,是良渚玉文明的主要内容,其制作工艺是前砣时代琢玉工艺的高峰;良渚玉器既有复杂几何体琮的高端设计,又有背后权贵或工匠流动的反映。
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一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的地位和意义
1.玉器是生产力、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观念、原始宗教的重要反映,在新石器时代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意义。牟永抗先生提出“玉器时代”,从文明起源的高度强调了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性。
2.玉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识读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费孝通,“玉魂国魄”)。
3.玉器研究离不开矿物学、美术史等学科,但更应该以考古学为基础,所谓玉器的考古学研究,就是要注重玉器的出土情景(context,埋藏学),包括研究墓葬堆积的过程及层次、器物的移位情况及埋藏层次、玉器的配伍和组合等,并结合考古类型学的分析,玉器作为一种高端手工业美术品,自然有着与一般生活陶器不同的演变规律和递进频率,这就需要进行整体的综合观察,玉器的形制和纹样的解析是玉器的主要内涵,组成元素的结构分析和整体综合要互为一体。
4.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需要一个更大的时空框架,要了解同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的玉文化、玉文明的特征,更要了解玉器、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去了之后的道路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是要关心的问题。研究良渚文化,需要了解黄河流域、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情况。研究玉器也要知道周边考古学文化玉器的情况,需要竖立一个时空框架。
5.玉器研究,可以弥补陶器对比研究的不足(杨建芳,大溪玉器,)。二良渚文化与良渚文明的概括
1.良渚文化距今-年。
2.良渚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
良渚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良渚文化的出土遗物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有很大区别。以石犁为例,石犁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到马桥文化阶段十分特别的农具,同样种植水稻的长江中游没有发现石犁,长江以北地区也未发现,甚至毗邻的宁镇地区也没有,只在良渚文化晚期才扩散到浙东沿海和岛屿上,非常有意思,可能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业经济有关。
3.良渚古城和良渚王国。
4.良渚文化是用玉的考古学文化,是玉文明:
1)以玉体现身份、等级和地位,以玉反映聚落等级和规模;
2)良渚玉文明承前启后、独一无二,奠定了中华玉文化的基础。
良渚玉文明主要体现在玉器的品质和数量、种类和组合、形制和纹样,反映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和地位,不同聚落的等级和规模,是权力和礼仪的高端美术品,是观念和信仰的唯一载体。
5.良渚文化与良渚文明影响波及时空甚广。三良渚琢玉
1.1器和料的认识史
对于古玉的正确认识可以从吴大溦《古玉图考》开始。以琮为例,琮的名称在文献上就有,但琮的确切却一直不清楚,《古玉图考》才认识了这一器物。乾隆收藏有良渚文化玉琮、三叉形器等器物,他也不明白。
年施昕更《良渚》报告中有征集到的良渚文化玉璧等,年南京博物院有征集于苏南的琢刻神像的半圆形玉器,年良渚安溪苏家村遗址出土残玉琮,年余杭吴家埠遗址出土雕琢神像的冠状器。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认识到这些玉器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直至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了与良渚文化陶器共存的玉琮、玉璧,才准确界定了琮、璧、钺的历史坐标。
这一时期也开始对玉料进行研究,如确定了草鞋山玉琮、玉璧为透闪石,玉管为蛇纹石,张陵山出土的玉器中还有阳起石。
闻广先生率先将地质学和考古学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写了很多文章,应该出一个集子。闻先生提出:“软玉是致密块状的角闪石组钙角闪石类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一般具有交织纤维显微结构,即软玉结构”、“软玉的质量取决于它的显微结构,即由晶体束组成纤维的粗细程度,由此决定了矿物的堆集密度、半透明度、光泽和韧性等。韧性又决定了加工的难易程度,而堆集密度也决定了出土玉器的受沁程度。杂质矿物的多少,往往与纤维的粗细成正比”、“软玉的相似物,即似玉的假玉,在彩石中有‘岫岩玉’、‘信宜玉’及部分‘肃州玉’,属蛇纹石组叶蛇纹石”、“软玉颜色的常见基本色调是黄绿色,其浓度变化不大,主要随亮度降低而颜色加深”。
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合作,对良渚遗址群及玉架山遗址出土玉器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遗址群内透闪石软玉主要元素为铁(Fe)和铜(Cu),玉器的白色、青色及墨绿色取决于铁和铜的含量,玉器所含微量元素主要为锌(Zn)、锰(Mn)、锆(Zr)等,而且比较一致。
中国最早的玉器可以上溯至距今年,以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为代表,稍晚还有距今-年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马家浜文化早期。距今-年,透闪石软玉地位完全确立,以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为代表。
1.2分类
可分为透闪石玉和非透闪石玉两大类。其中透闪石软玉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鸡骨白、象牙白(黄白色);二是鸭屎青(绿色,铁的含量高),此类玉料杂质多,玉质相对较差,主要用来制作玉璧。非透闪石软玉包括叶腊石(深褐色、浅白色)、萤石、石英、玛瑙等,良渚文化时期,硬材质的石英、玛瑙已经非常少见,尤其是石英类,这与制作工艺的改变有关系。庄桥坟出土有玛瑙质玉器(玉钺),海宁小兜里出土较多叶腊石器(管串等)。
1.3原形
玉料主要为山料和河砾料两种,山料是指从山上开采的玉料,河砾料则是岩矿开裂后滚落、经过河流搬运等的块石,如果搬运时间长、距离长,彼此磨圆彻底,那最后就只剩下玉的精华,如和田籽料。塘山金村段遗址出土了很多良渚文化晚期的玉料、半成品、燧石等与制玉有关的遗物,从玉料中可以看出玉料本身的玉皮、切割面、磨面等。从塘山金村段出土玉料情况,并结合良渚遗址群出土玉器成品,可以判定当时的玉料是河砾料,鉴于玉皮的磨圆度很不好,应该是河流搬运距离不长。
1.4变化:透闪石软玉的受沁和资源的限制
王昌燧《科技考古进展》(科学出版社,年)将玉器埋藏后的受沁分为风化淋滤(内部孔隙度增大,晶体之间失去粘结力,导致疏松、颜色发白)和渗透胶结(土壤中含铝(Al)、硫(S)质溶液渗透,相互作用形成高岭石,填补部分晶体孔隙,形成斑驳的黄色,有粘手感)两个过程。
闻广先生之前认为古玉受沁的显著变化是显微结构变松,由此导致了其半透明度的丧失及褪色变白,其原理和同为水的固体状态的冰与雪的差异相似。
良渚文化玉料资源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地区和低等级聚落玉料的紧缺。以嘉兴地区为例,除了高等级聚落的核心聚落外,其它聚落中叶腊石、萤石等非透闪石软玉的使用比例很高。二是良渚文化晚期阶段玉料不断消耗带来的资源枯竭,如江苏武进寺墩同样出土射面璧形的大玉琮,材质远不能与反山王陵相比,大量的高节琮有10余种不同的色泽,质地也很一般。良渚安溪后杨村良渚文化晚期墓葬M4三件位于棺上的琮式柱形器,几乎朽烂的不成形状。有意思的是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遗址周边不产玉,但出土玉器的玉料却很好,且不同于良渚遗址群和苏南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玉料来源。
2.玉不琢不成器(操作链)
2.1非透闪石玉料的操作链——以桐庐方家洲遗址为例
浙江桐庐方家洲遗址,濒临富春江主要支流——分水江畔,是一处大型的玉石器加工场,约当于崧泽最早期(外红里黑豆)至崧泽晚期(凸棱豆),年代跨度较大,推测是季节性营地。生产的石器主要是锛,其次有刀、钺、矛等,并出土大量原料、半成品、成品、残品、磨石、研磨石等,可观察到一系列从原料选取到打制成坯、磨制成品的完整操作链。生产的玉器有玦、管珠和少量的璜,材质均为石英,均打制成坯后磨制成形。
其中,玦多选用白色石英,粗坯利用琢打修治目的石英片边缘而成,外径多在8厘米左右,成型后粗磨,最后管钻,均单向管钻后敲打钻芯成孔。相对于软玉,以石英为原料的制作速度更快,据实验熟练的匠人完成打坯仅需十余分钟,但耗材多,而软玉则制作时间长,但相对省料。钻孔时,单面钻速度快,两面两次对钻当然要慢。
管珠多选用绿色石英,先打制成柱状的粗坯,然后磨制呈圆柱体,最后钻孔,由于打制时不能完全控制外形的规整,所以半成品和成品往往歪扭弧凸,与良渚文化玉管利用片切割成坯、外形规整鲜明有别。
璜将目的石英片打制成坯后,再琢打弧形外廓、琢打内凹后成品。条形璜的兴盛主要在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北阴阳营—凌家滩文化时期,之前关于这一时期石英玛瑙类璜体的成形颇多讨论,方家洲遗址的发掘解决了璜了制作问题。
玉器打制的传统从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现,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打制萤石类玉器,以及钻孔用的燧石。安吉安乐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的玦、管半成品。桐庐方家洲遗址玉管、玉璜生产流程图田螺山遗址出土萤石类玉器
数量丰富、形制各异的研磨器(环砥石)是方家洲遗址制玉遗存的又一重要发现,这类石器先后有“砾石钻”、“砥石”、“环砥石”、“辘轳”、“辘轳轴承器”等多个定名。在长江下游地区,浙江桐乡罗家角、余杭獐山南庄桥和安徽巢湖凌家滩曾有零星发现,它们的时代早于良渚文化,与石英玛瑙类环玦的使用时间吻合,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方家洲遗址研磨器材料上多采用条状的细砂岩河砾石,形制种类丰富,长短粗细不一,有一端乳凸和两端乳凸。两端有乳凸,短的长仅3厘米,外径1.5~1.7厘米,较长的也仅8厘米,显然无法担负承轴的功能。乳凸的形式也多样,有尖锥形,也有乳凸的磨面略内凹者,一些没有乳凸的仅是顶端部位留有摩擦痕迹。依肉眼观察,乳凸部位旋转摩擦的圆心几乎不在条形河砾石的中轴上,两端乳凸的旋转摩擦圆心也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考虑到环玦单向管钻琢打后茬口锋利,必须研磨修治,故称之为“研磨器”(环砥石)。
2.2软玉的操作链
软玉的操作链包括开料、成坯、抛光和微雕四个步骤。
2.2.1开料
软玉的开料方式有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线切割即通过柔性的绳带动解玉砂进行开料,片切割则使用硬性片状物切割。牟永抗先生还提出了片切割使用时的两种方式:长边刃和短边刃。左为线切割,右为片切割两种形式的片切割(左为长边刃,右为短边刃)
无论是片切割还是线切割,都要通过介质的解玉砂加水进行切割。解玉就是在前进或旋转运动中,加水,带动作为介质的解玉砂,《诗经》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线切割和片切割工艺会在器物上有残留,从目前出土的良渚玉器来看,片切割深度很浅,也就达到一般锥形器宽厚的深度,切割痕迹也比较平,片切割切面较为平整,后期打磨工序相关简单,切割时料的利用率也相对较高。柔性线切割的切割面积可以很大,但由于把持线绳时的不稳定性,会造成器物切割表面大幅度的波浪状起伏,给后期平整打磨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也相对耗时费料。
片切割主要使用在切割深度较浅的锥形器、冠状饰扁榫、琮式管的直槽等的制作。大面积的玉璧、玉钺等都使用线切割而不使用切割面更为平整的片切割,这应当与当时工具的材料有关,良渚文化可能缺少合适的用于大进深的切割工具,推测是用竹片或者硬性木料带动解玉砂进行片切割。红山文化片切割使用在勾云形器的制作上,凌家滩文化玉钺和石锛中也有少量片切割成型方式,切割深度比良渚玉器上的片切割深度要深的多。总体上北方片切割工艺流行较早并相当成熟。
良渚文化之后,作为开料的线切割方式被迅速淘汰,线锼几乎成为线切割技术的代名词了,在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齐家文化都可以看到不少线锼玉器。
2.2.2成坯
成坯的方式包括线切割、片切割、管钻、实心钻、线锼、减地、打洼和掏膛等。
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玉管都有管钻工艺。反山M20:5玉璧,一面发现明显的同心圆旋痕。玉琮神人兽面纹的眼睛部分也采用了管钻的方式(据说这类管钻可以用硬化的鸟的羽毛管,待考),眼珠的直径也就是2毫米,管钻径确实很小。以前常以为玉管孔是实心钻,从毘山玉管的观察开始,我们发现大多数玉管都是管钻而成的,怪不得钟家港有那么多的小管钻玉芯呢。
余姚田螺山和宁波慈湖曾出土河姆渡文化晚期的组合式实心钻。良渚文化的实心钻可以钻的很深,也是组合式的,如反山M17:9长玉管,长12.48厘米,双向实心钻而成,其中一端钻深达11厘米,是目前已知最深的实心钻痕。
掏膛是对需加工的部位(卯孔)进行多次实心钻(单次的往往是管钻掏膛),往往用于端饰。
线锼是指钻孔后,利用钻孔进行线锼,主要用于外形的制作和镂空的纹样。线锼技术在大别山东西区域最发达,如安徽巢湖凌家滩和湖北武穴鼓山,线锼镂空可以形成不同的层次,是纹样表达的创新。
减地是纹样表述上的又一次革命。良渚文化玉器的减地浅浮雕是基于平面的浅浮雕,是用一道一道的多次刻划而成,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多次刻划痕迹,与我们现在阳文的治印一个道理。差不多同时期的古埃及平面雕刻,采用轮廓部位斜杀面的切刻方式(阴雕或凹雕),同样也起到了浮雕的效果,但表现手法刚好相反。良渚玉器的浅浮雕开创了同类艺术形式的先河。
打洼则是用短刃连续不断地切磨,神徽的重圈眼部位即采用打洼的技法。
阴线刻微雕开创了纹样表述的更进步,神人兽面纹上1毫米的范围内可以刻划5条完全不重叠的刻纹。良渚遗址群塘山金村段以及江苏丁沙地等遗址中出土了燧石雕刻工具,我曾做过实验,雕刻纹样安全可行。以往很多人认为鲨鱼牙可以用来刻纹,但实际上是刻不动的。神人兽面像眼睛细节照
良渚玉璧成形均采用线切割,器物表面常保留有未曾完全打磨平整的切割痕迹,良渚文化晚期大玉璧的边缘还常有内凹的现象。良渚文化玉璧应该从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的环壁变化而来,红山和凌家滩的环壁,不少孔和边缘都经过了打薄,这类工艺传统到了良渚就不见了,但是在花厅还保留,在清凉寺也继续,值得
良渚玉琮是内圆外不方,而不是常说的内圆外方,方是指四角,而不是弧边。琮依托了环镯这个载体,但并不是简单从环镯而来。琮的射口采用了片切割和线切割两种工艺,节面则采用了减地的方法。琮的制作中体现了大量的数学:复杂的立体几何(崧泽片状,良渚块状);圆和圆规;精准到毫米的分割(节高,如寺墩M3复式节高琮);对称到毫米的复制(整体展开法的对称,节面纹样,直槽神像的微雕)。
良渚玉器中有部分玉器有内凹现象,如玉镯外壁、冠状器两侧、三叉形器外侧、钺外侧、镦外壁等。这种内凹可能也是使用了减地的方法,内凹增加了展示的面积,丰富了光的折射,制作上更加耗时费工,为什么内凹很值得琢磨。四良渚玉器中边角料的利用、玉料缺陷的弥补、组装和镶嵌及相关问题
良渚文化中柱形器的母体还不能完全明确,一些是钻芯,还有一些是管钻成形,但是我们是要考虑玉琮的钻芯和玉璧的钻芯去了哪里?为什么玉璧的钻芯一个都没见到?一些所谓玉纺轮,是用管钻而成的,但是没有相应材质的玉璧。凌家滩遗址中的玉芯被作为随葬品,良渚石马斗遗址的石芯则当做垃圾丢弃了。
反山M14玉钺一角有缺陷,寻找了相同的玉料进行了修补。
反山M12:98号大玉琮也有缺陷,那个实在已经是最大的料了,纹饰的刻划遵从了玉料的缺陷,实现了对玉料利用的最大化。瑶山玉器也发现了大量的原先玉料有凹缺的玉器,如收缴的M12大琮。
良渚玉器中的各类组装、镶嵌,超越了琢玉工艺的局限,开启了同类工艺的先河。
牟永抗先生提出:“镶嵌件是指大量细小的无孔玉粒及某些捉手、圈足之类的玉件,他们往往与髹漆综合地装饰在有机质的器具上,既可称为漆器,又可认作镶嵌的玉器,开后世青铜器镶嵌的先河;它们的发现,大大提前了我国镶嵌工艺的历史”。
福泉山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镶嵌器,更突破了原先颜色上的局限,是玉的颜色额革命。嵌玉漆杯
产品种类和组合变化与等级和秩序有关。临平以东地区极少发现头端部位的成组锥形器,成组锥形器在良渚遗址群内有着较为严格的使用秩序,3、5、7、9、11件一组,等级分明。临平遗址群玉架山墓葬中,有成组玉锥形器有7件一组的,可与良渚遗址群相应墓葬对应。陶过滤器是良渚遗址群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阶段的代表性器物,在墓葬中还与标识女性的纺轮共存,也未在临平以东地区发现。以良渚遗址群和良渚古城为中心,陶过滤器和成组锥形器分布至临平,三叉形器分布至嘉兴,冠状器分布至吴淞江两岸,一圈一圈层次分明,当然,琮、壁、钺则是当时认同的器物。
产品已经程式化、标准化,同时也出现“山寨”现象,山寨有正面和负面两种影响。如临平玉架山M镯式琮神人兽面像的眼睛部位与良渚遗址群出土的标准神人兽面像眼睛细节上有不同,眼睛斜上角的尖喙的刻划完全错误了,这是对良渚遗址群标准的神人兽面像的模仿,但未完全模仿成功,是一种“山寨”,山寨也说明了两地之间的关系。五结语
从事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学的研究,有如下建议:
1.从特殊手工业到精神领域、社会组织形态,认识到研究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必要性,认识到要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玉器。尤其是情景分析和出土状况,这些都涉及到玉器配伍和墓葬等级。
2.构筑一个大的粗略的玉器时空框架,要知己知彼,要承前启后。不但要了解良渚之前的玉器起源和发展,还要知道至少是夏商时期玉器的大体面貌。
3.认真阅读考古报告和相关图录,参观展览,阅读经典著作和文章。
4.对自己手头的第一手材料要捻熟于心,从出土情景、琢玉工艺和玉器背后的反映进行深入研究。对自己手头的第一手材料要能画、能拍、能说、能写。01开列的基本书单:1.牟永抗:《牟永抗考古文集》2.钱宪和、方建能等编:《史前琢玉工艺技术》(台湾博物馆,3年)3.杨建芳:《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这个必看)4.邓淑蘋:《古玉新诠》5.邓聪主编:《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年)6.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赵朝洪:《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8.方向明:《琢玉成器: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制玉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中国文物报-9-25)
医院订阅哦!白癜风的食疗云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