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老吴说茶丨“绿色金子”的传奇!

黄山松萝茶,明朝名茶,属绿茶类。由明代大方和尚首创,创制于明弘治年间,以色绿、香高、味浓而闻名于世。

▎黄山松萝茶的起源

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昭,罢造龙凤团茶,“惟令采芽茶以进”。皇权的干预,无疑是饼茶衰落、散茶崛起的必然结果;这使散茶加工和瀹饮风尚兴起。

明代早期的散茶属于蒸青绿茶,后来人们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逐渐改蒸为炒,其中杀青最关键。杀青就是将鲜叶不经过蒸熟而改用热炒,而黄山松萝的独特制法,恰恰就表现在这个“炒”字上。黄山松萝茶的炒制法在当时不仅是有影响而且得到了普及,并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且屡屡被收入经典著述,广传天下。黄山松萝茶在中国茶史上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独树一帜的炒制技术。

上海的一些茶叶专家说:茶由蒸到炒的转变,实实在在的是茶叶上的一次革命。炒制出的茶,使茶叶保留了原来的色、香、味、形。也正是黄山松萝茶开创了炒制技术之先河,人们称黄山松萝是“炒青之始祖”。

▎黄山松萝茶的对内传播

黄山松萝茶的创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绿茶发展的进程,同时,在中国茶史上也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归纳为起源于休宁,推及到徽州,扩展至江南各地。

黄山松萝茶的创制迄今已有年的历史了。该茶问世后,声名雀起,徽州各地纷纷仿效,以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几乎成了整个徽州地区绿茶的总称。据《橙阳散志》记载:“歙之巨商,业盐而外惟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丰,其茶统名松萝。”而类似记载在《徽州府志》等方志中屡见不鲜。

到了清代,生产松萝的范围更广,根据《重修安徽通志》记载:其时的黄山松萝已不再是一个茶品,而应该是代表一个茶类。而随着时光推移,茶事发展,松萝茶的名声越来越远,影响越来越大,黄山松萝炒青制法走出了休宁并扩展到江南各地乃至赣、鄂、闽、浙诸省。

▎黄山松萝茶的对外传播

黄山松萝茶作为中国最早的外销茶,还伴随着瑞典“哥德堡号”演绎了一出中国茶叶的传奇。年4月25日,中国茶叶博览馆馆长王建荣向媒体介绍瑞典“哥德堡号”沉船古茶样时说:年9月12日,瑞典“哥德堡号”在驶入瑞典哥德堡港口时沉没,当时载有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是安徽休宁地区的一种松萝茶。“据记载,这是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属绿茶类”。令人吃惊的是,多年后的茶叶色味尚存,泡饮居然还有淡淡的香味。经品测,打捞出的茶叶为清乾隆时代出口的中国黄山松萝茶。

程启坤、姚国坤教授在《绿茶金三角及其优势》一文中说,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进口中国绿茶的较大客户,其年的订单中,松萝占了三分之二;而在-年的进口数字中,武夷茶为万磅,松萝茶为万磅。因此可以认为,欧洲人早期饮用的茶叶是以“黄山松萝”为主的。

▎黄山松萝茶的品饮方式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喝茶”与“品茶”是大有区别的。喝茶者,消食解渴;品茶者,品评鉴赏。当中国的饮茶之风传到明代时,黄山松萝茶的诞生不仅使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且使茶的品饮形式也随之焕然一新。烹煮之法过时了、斗茶之风泯灭了,点茶技艺消失了;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茶法,都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可谓是开千古清饮之源。也就是说,黄山松萝茶的出现,必然要求煎茶法有所改变,于是简便易行的“冲瀹”法便应运而生了。

“瀹饮法”俗称“冲泡”,是指将散茶直接放入茶器中以沸水冲泡,不但简便易行,也最能得茶之真香、真味。所以,在“开千古饮茶之宗”的明代,由于书画名家、山人处士、方外僧道、轩冕之徒的茶人在饮茶的过程中,知其味、识其趣,故给予了“黄山松萝”极高的评价。

▎黄山松萝茶的诗文荟萃

茶,乃天地间之灵草嘉木,得日月之精华、自然雨露滋润而造福于人类。然而,历史上的各种好茶名茶,大都是生长在好山好水间,大都是经茶人品尝、文人传颂后方为世人所重。所谓茶因名人而传播、普及,人却是因茶而张扬、传奇……“黄山松萝”就是最好的明证。如明代沈周、徐渭、文震亨、袁宏道、许次纾、熊明遇、闻龙等名人;清代,记载黄山松萝茶的更多,如刘源长、陆廷灿、吴从先、程雨亭等;其中有郑板桥的:“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在明清时代,文人雅士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松萝茶的产地、采摘、加工以及品质和特点等方面作了美好的渲染和传播。由此可见黄山松萝在当时的名声,在茶界的地位,在茶人心中的份量极重。

松萝茶已在吴裕泰各门店上市,

欢迎选购!

好茶为您·始终如一

●觉得老吴的内容不错,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春茶信息。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