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的病因 冻伤损害是由于血流减少和组织中冰晶形成共同作用引起的。低温和暴露时间是冻伤的关键因素,其他易感因素尚有环境因素(如潮湿、强风、高纬度和导热物质接触)及宿主因素(如老年或幼年、酗酒或吸毒、饥饿、紧张、营养不良、创伤、周围血管病、系统性疾病等)。 日常生活或职业性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均有发生冻伤的可能。这些职业包括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下的作业,如林业、渔业、农业、矿业、土建、护路、通讯、运输、环卫、警务、投递、制造业(室外)等,平时冻伤多为散发性,但冬季在条件艰苦的室外进行集体作业时,遇意外情况,若防护不当可能在短时间内暴发大量病例,这种情况亦见于灾难事故及战时,在战时尤为严重。 人体局部接触低温时,皮肤血管受交感神经调节而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严重寒冷时,甚至可闭塞末端血管,停止末端血流,以减少皮肤散热,保持体温。如果接触时间较久或局部体温下降至0℃以下时,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产生冰结晶,组织内的冰结晶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间隙充满液体,冷冻持续存在时,可使蛋白变性,酶破坏,细胞膜改变。冰结晶形成较快时可直接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冻伤损害主要发生在冻融后,血管内皮细胞受 损伤,局部血管扩张、渗出,细胞肿胀,氧自由基产生,形成花生四烯酸链导致小静脉和小动脉血栓形成,造成肢体的缺血、坏死或坏疽。全身受冻时,除了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和寒战反应(肌肉收缩),体温降低由表及里,使心、脑和其他器官均受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可直接死亡。 症状 冻伤的症状仍处于冻结状态的患部皮肤冰冷,呈灰、白色或蜡样,触之发硬无弹性,可根据以下临床指征对轻或重度冻伤进行估计。寒冷引起的冻伤以四肢和面部局部组织损伤多见,局部冻伤可分为四度,一、二度为轻度冻伤,三、四度为重度冻伤。轻度冻伤区外表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有明显的充血和水肿,甚至水疱,主要是由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冻伤常出现在手指、足趾、耳郭及鼻尖等末梢循环易受影响的部位,其他部位受寒时也可发生冻伤。冻伤局部皮肤冰冷、苍白或花斑色、疼痛、麻木、肿胀感。 I度冻伤:伤及表皮层(类似I度烧伤),局部红、肿、热、痒、痛。数日后表皮干脱而愈,不留疤痕。 Ⅱ度冻伤:伤及真皮层(类似浅Ⅱ度烧伤),局部红肿明显,且有水疱形成,无感染,2~3周后脱痂愈合,愈合后留有少许疤痕。并发感染创面有溃破者,愈后疤痕更严重。 Ⅲ度冻伤:复温后肢体可明显水肿,肤色紫红、青蓝,皮肤温度较低,甚至接近于室温。伤部皮肤感觉迟钝,甚至消失,自觉疼痛较Ⅱ度强烈。多数有水疱出现,疱较小,且常不分布到足趾、手指端,疱壁较厚,疱液为血性,早期呈红色,癌底呈灰白或污秽色,随后疱液转为褐色甚至黑色。出现血性水疱是Ⅲ度冻伤与Ⅱ度冻伤的重要区别。由于伤及皮下甚至其下的组织,伤部逐渐形成较厚而硬的黑色痂皮,较难脱落。对于肢体某段深部均已坏死的患部,该部炎症反应可能不很明显,肿胀较轻,不生水疱或仅有少数小血疱,感觉消失,随着坏死组织水分不断蒸发,冻后2~6周该部变干、变黑,终将脱落。坏死部的分界线在复温后约2周即有可能出现,但残端的自动脱落要迁延较长时间,甚至需2个月或更久。重度冻伤的肢体中,通常是各度冻伤并存,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加重。 Ⅳ度:冻伤累及肌肉,甚至骨骼,是最严重的一种冻伤,可以发生干性坏疽,若处理护理不当可转为湿性坏疽,常留伤残及功能障碍。由于坏死的肢端脱落后成为残肢,故可造成残疾。四度冻伤一般由前三度进行性加重而致。 冻疮是在冻伤前,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的疼痛和烧灼感。冻疮是由于暴露在严寒的环境中引起的,有时甚至气温不很低也可引起。不易治疗,而且可以持续很多年。好发于冷防护较差的部位,如足、指(趾)、耳、鼻、颊。受累部位初期出现麻刺、烧灼感或钝痛,随之发生皮肤蜡样苍白、变硬和感觉缺失,肿胀仅在复温后迅速出现。组织损伤的范围与程度在复温后比较明显。轻者仅出现红斑、水肿和轻微疼痛,持续数小时;重者出现水疱、皮肤或深部组织坏死。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accidentalhypothermia),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冻僵时疾病有一发展过程,初期有不安、头痛、四肢关节僵硬、皮肤冰冷、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体温低于35℃时开始嗜睡、反应迟钝、呼吸心跳减慢。低于26℃时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及室颤、心跳停止等。低温还可引起肝、肾、胃等功能变化。 检查 冻伤的检查表皮和真皮水肿。血管充血,可见红色血栓形成,继之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皮肤附件萎缩或变性。脂肪组织呈现结晶及坏死,血管内有时有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脂肪滴(为冻伤独有特征)。随冻伤程度的加重,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也更重,可表现为干、湿性坏疽的组织病理变化。 诊断 冻伤的诊断诊断主要根据寒冷暴露史和局部表现进行诊断。 (一)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在低温环境暴露史 (二)实验室检查 对冻伤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预测技术的研究,大致包括:采用放射性核索技术,如用32P(标记红细胞给动物做静脉内注射,比较正常肢体和冻伤肢体的放射活性,根据其差别的大小来预测可能发生坏死的范围;冻伤早期做穿刺活检,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动物冻区肌组织的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伤(内皮完整性破坏和管腔堵塞),以预测冻区组织的丧失;测线粒体的功能;测神经电位;荧光显微技术;血管造影法等。 治疗 冻伤的治疗冻伤的详细治疗: 治疗: 1.现场急救冻伤及损伤程度与组织冻结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应尽早进行急救。迅速使病人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脱去潮湿坚固的衣服、鞋袜。如果衣服、鞋袜与肢体冻结在一起,不可勉强脱卸,应用40℃左右温水使冰冻融化后再脱。医院时,应将患肢用无菌纱布包敷,并抬高患肢。 2.复温包括被动复温和主动复温。 被动复温:指不通过治疗措施给以热量,而主要是依赖体内的产热达到体温的恢复,一般只把患者送人空调或暖房中,裹上毛毯或棉被等。主动复温:是通过治疗措施给患者以热量,促进体温恢复。又分为体外和体内(中心)复温两种方法,前者是把外来的热量直接施予体表,如用电热毯、温水、热水袋、红灯等;后者是把热量输入体内,先提高内脏的温度。此法包括应用心肺旁路或体外旁循环血液加温、温水灌肠、温水洗胃、开胸用温水冲洗纵隔、加温腹膜透析和吸入加温氧气等。目前,多数学者公认,快速体内复温比较优越,可以避免体外复温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近年,国外学者报道采用复合高效的腹膜加热透析法儿小时就可使体温恢复正常。对于心肺功能停止的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是最迅速安全的中心复温法。 3.局部冻伤的治疗I度冻伤创面保持清洁干燥,数日后可自愈。Ⅱ度冻伤经过复温、消毒后,创面干燥者可加软干纱布包扎;有较大的水疱者,可将疱内液体吸出后,用软干纱布包扎,或涂冻伤膏后暴露;创面已感染者可用抗菌湿纱布,随后再用冻伤膏。Ⅲ度冻伤多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待坏死组织边界清楚时予以切除。对并发湿性坏疽的常需截肢。Ⅲ度和广泛Ⅱ度冻伤还需全身治疗: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②由于冻伤常继发肢体血管的内皮损伤、血管痉挛或狭窄故选用改善血循环的药物,如小分子右旋糖酐、妥拉苏林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中药③注射抗生素。④Ⅲ度冻伤病人需要补充营养,包括高蛋白、高热量和多种维生素等。 4.全身冻伤的治疗①迅速将患者移入温暖环境,脱去潮湿冰冻的衣服鞋袜,换上温暖柔软的衣服,再用棉被或毛毯把受冻者裹好,放在20℃~25℃室温中逐渐复温;②受冻者神志完全清醒后,应给予热饮料,如姜糖水、浓茶水等;③血压偏低者可给予5%葡萄糖溶液(加温至37℃),静脉滴注,帮助复温,也可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浓缩,但输液不宜过多、过速,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④应用疏通微循环、保护血管壁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维生素C及路丁等;⑤皮肤有破损伤口者要进行清洁包扎,并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 5.其他包括纠正心律紊乱和酸中毒,注意并发症(肺炎,心肾功能不全,脑、肺水肿)的防治等。 冻伤的保健一、护理 加强对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者的防冻教育,使其尽量减少体温散失,着装应宽松,保暖,尤其是肢端和耳鼻颊处,应注意保暖,鞋袜应保持干燥,手脚应保持干燥,在无法避免潮湿时,可外涂凡士林,以便预防,皮靴应较大而不紧,不透水,在潮湿地区,可于鞋外涂油或凡士林,此外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进食高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一旦发生冻伤,应尽早进行治疗。 二、注意事项 (1)有呼吸心跳者,复温时不要过快、过急,否则易引起心律失常及室颤。 (2)不要过量静脉用药,因为低体温时药物一般不起作用,而一旦复温血药浓度高不良反应增大。 (3)意识欠佳患者可给予右旋糖酐、纳洛酮等药,演苄胺可以预防室颤。 三、饮食 适宜食物:眉豆,四棱豆,鸡肉,鱼肉,牛奶 忌吃食物:姜,干姜,姜汁,洋姜,辣椒(红、尖、干) 饮食方面宜清淡的热汤,忌辛辣的食物。 冻伤的预防1、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2、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3、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4、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冻伤的并发症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赞赏 |